特朗普放话“稀土多如牛毛”,美澳85亿大单藏着三重尴尬
白宫签字仪式上,特朗普那句“一年后美国稀土将多如牛毛”的豪言,随着美澳85亿美元关键矿产协议的签署传遍全球。可细看这份被寄予厚望的合作框架,从投资金额的混乱到产业链的断层,处处透着“急功近利”的尴尬,所谓“摆脱对华依赖”更像是纸上谈兵。先看协议本身的迷局。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前脚说未来六个月两国各投10亿美元启动项目,白宫后脚就宣称联合投资超30亿美元,还说能撬动50亿美元潜在资金。这种关键数据的矛盾至今没个解释,连具体投哪些矿、建哪些厂都模糊不清,更像是给市场画了张空头支票。唯一明确的是五角大楼要在西澳建镓精炼厂,年产量100公吨——可这连全球需求的零头都不够,更别提支撑美国军工和芯片产业了。
再看美国稀土产业的真实家底。加州Mountain Pass矿虽说复产了,可产出的稀土原矿还得运到中国四川萃取分离,本土高纯氧化物产能基本为零。去年刚投产的印第安纳分离厂,负债2.3亿美元,产能利用率不足30%,连国防部认证都没拿到。更要命的是成本,美国冶炼分离成本比中国高2.3倍还多,光环保处理和劳动力开支就压得企业喘不过气。特朗普说“一年见效”,可美国新建分离厂光环评就得42个月,根本来不及。
最核心的瓶颈,是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绝对优势。全球85%的冶炼分离产能、90%的核心专利都在中国手里,徐光宪院士的串级萃取技术能把纯度做到99.99%,比美国技术高一个量级。一架F-35战机要417公斤稀土材料,其中镝、铽等重稀土美国本土压根没有,还得靠缅甸或蒙古进口。更讽刺的是,美国前9月从泰国、墨西哥“洗产地”的稀土,实际还是来自中国保税区,所谓“去中国化”不过是自欺欺人。
美澳想靠85亿砸出替代供应链,却忘了稀土产业是“十年磨一剑”的系统工程。中国从矿山开采到回收利用的全链条布局,从专利壁垒到成本控制的多重优势,不是短期协议能撼动的。特朗普的豪言或许能博眼球,但美国稀土工人缺口超千人、重稀土无来源、环保审批卡脖子的现实,才是更该面对的真相。一年后的美国稀土会不会“多如牛毛”不好说,但这份协议里的尴尬,现在已经清清楚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