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一屁股债!这家美国借贷公司却估值 73 亿美元冲上市,凭啥?
前言2025年的金融科技圈有点热闹。旧金山的“借贷公司”Upgrade公司时隔四年再融1.65亿美元,投前估值飙到73亿美元,CEO直接喊话“12到18个月内冲刺IPO(首次公开募股)”。
可这风光背后一地鸡毛,美联储降息还没停,美国消费者差点被债务压垮,逾期超过30天的比疫情时翻了两倍多。
就在这样的节骨眼上,Upgrade凭啥敢估值翻倍?
估值神话的三大支柱,真的结实吗?Upgrade的73亿估值不是拍脑袋来的,核心靠三样东西撑着,但每一样都藏着争议。
首先是AI风控的“降损魔法”。
它自己搞了个“UpgradeScore3.0”模型,不光看征信,连银行流水、手机使用习惯都算进去,说违约率比同行低25%,90%的贷款能秒批。
听着神乎其神,但问题来了:现在美国消费者债务风险陡增,一旦经济踩刹车,这套模型还灵不灵?
要知道,就算风控再牛,逾期率跟着大环境走,这是行业铁律。
其次是低成本的“获客飞轮”。
70%的新用户要么来自自己的App,要么通过合作平台的API接口,获客成本只有传统银行的三分之一。
更聪明的是它搞“闭环生态”,把贷款、储蓄、支付全放一个账户里,用户能实时看信用分、算利息,留存率比行业高18个点。
但这招的软肋是“依赖伙伴”,要是合作平台自己搞金融业务,流量说断就断。
最后是资本玩得溜。
它把贷款打包成债券卖出去,2025年发的债券还拿了惠誉A评级,资金成本压到3%以下,在加息周期里还能保持8%的净息差。
可这套路太吃市场行情,一旦投资者觉得消费贷不安全,债券卖不动,资金链立马紧张。
IPO是解药还是毒药?Upgrade眼里,公开募股简直是“万能药”,但仔细算算,其实风险也不小。
从数据上看,好处确实诱人,按15%发行比例算,能募10亿美元,60%用来放贷,30%砸AI研发,还能拿这笔钱去买车贷、先买后付的公司,快速补全业务版图。
更关键的是,上市能帮它拿银行牌照,到时候吸收存款,资金成本能从3%降到2%以下,利润空间一下就打开了。
CEO甚至说,上市等于“免费做信用背书”,获客成本还能再降10%。
但代价也不小。
上市后每季度都要交“成绩单”,美国要是2026年出现衰退,坏账率一升,它就得把拨备覆盖率提到12%以上,利润直接缩水。
而且SEC对金融科技公司管得越来越严,光合规成本可能就要涨3到5个百分点。
更要命的是,现在整个行业估值都在跌,真到上市时,73亿的估值能不能保住还是个未知数。
AI不是外挂,而是生存必需品Upgrade的赌局,本质是金融科技“下半场”的缩影。靠流量讲故事的时代过去了,现在得靠真本事赚钱。
未来的竞争就看三样:AI深度、牌照宽度、生态广度。
AI不再是“效率工具”,而是要从“贷前审批”摸到“贷中定价”,比如用实时数据把坏账预警从30天提前到7天。
牌照得拼“全”,像Upgrade申请银行牌照一样,拿到存、贷、付全资质,才能摊薄成本。
生态要搞“输出”,把自己的风控、反欺诈模块做成“金融乐高”,卖给其他平台赚技术费,这才是轻资产的好路子。
但挑战也被摆在明面上,利率波动、坏账上升、数据合规三座大山。
能把拨备率稳定在10%到12%,同时让AI模型能被监管看懂,才能活下来。
就像业内人说的,现在不是比谁长得快,而是比谁活得久。
结语Upgrade的IPO野心,让我们看到金融科技的新可能。
AI真能把金融变得更高效、更普惠。
但它也给所有玩家提了个醒:估值再高,终要回归盈利本质,技术再牛,也绕不开经济周期和监管规则。
未来五年,全球金融科技市场还会以15%的速度增长,但赛道里的玩家会越来越少。
那些把AI扎进业务核心、把合规刻进公司基因、把生态铺到产业深处的公司,才能真正成为数字经济的“新基建”。
至于Upgrade能不能成,12到18个月后,纳斯达克的钟声会给出答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