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万亿美债破顶:安全神话褪色,投资者该如何布局?
每秒借款74401美元——这个惊人的速度将美国国债总额在两个多月内从37万亿美元推向38万亿美元新高(美国财政部,2024年10月22日)。曾被奉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美债,正带着1.83万亿美元的年度赤字(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24年10月17日)和超万亿的利息负担,站在可持续性的悬崖边。这不仅颠覆了过去半个世纪的全球投资逻辑,更给依赖稳定宏观环境的创业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当“无风险资产”本身充满风险,传统的资产配置框架与融资策略必须重构。美债的“安全神话”从来不是天然属性,而是建立在美元霸权、经济规模与债务偿还能力之上的信任共识。但如今,支撑这一共识的三大支柱正被数据逐一瓦解。从经济学视角看,凯恩斯主义主张的“适度赤字刺激经济”,其前提是债务增速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且赤字资金能有效转化为生产性投资。但美国当前已陷入“赤字-举债-加息-再赤字”的恶性循环:2024财年联邦政府利息支出飙升至1.13万亿美元,较2021财年的0.56万亿美元实现翻倍,不仅超过国防开支成为第三大财政支出(新浪财经,2025年4月9日),更形成“借新债还旧息”的被动局面——2024年发行的新债中,有31%用于偿还到期债务与利息,真正投入经济运转的资金占比不足七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24年10月17日)。
更危险的是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剪刀差”持续扩大。2019-2024财年,美国联邦债务总额从22.7万亿美元增长至38万亿美元,增幅达56.4%;而同期美国名义GDP仅从21.4万亿美元增长至25.7万亿美元,增幅约20%(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24年12月28日)。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债务/GDP比率突破123%,远超《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设定的60%安全线,也超过日本政府债务率的警戒线(新浪财经,2025年4月9日)。从债务可持续性理论看,当债务增速长期高于名义GDP增速,政府要么通过通胀稀释债务,要么通过违约重组债务——无论哪种选择,都会直接冲击美债持有者的资产价值,这也是全球投资者开始撤离的核心原因。
支撑美债需求的“外资信任度”同样在崩塌。过去20年,外国投资者是美债的重要买家,最高峰时(2010年)持有占比达31.5%,但这一比例在2024年末已降至23.5%(新浪财经,2025年4月9日)。分国别来看,作为前两大海外持有国,中国在2024年减持7%至8600亿美元,日本减持5%至1.02万亿美元,两者合计持有量较2020年峰值减少约3000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2024年12月)。外资撤离的背后,是美元信用的持续削弱:2024年底,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降至57.8%,为1994年以来最低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1月15日),这意味着“用美元买美债”的传统储备配置逻辑正在失效——当美元本身的购买力持续缩水,美债的“安全性”自然无从谈起。
对创业投资者而言,美债异动绝非遥远的宏观新闻,而是直接影响资金成本、融资环境与资产估值的“切身变量”。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无风险利率(通常以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为基准)是所有风险资产定价的核心锚点。2024财年,美国10年期美债平均收益率升至3.324%,较2021年的1.52%实现翻倍(新浪财经,2025年4月9日),这直接导致创业公司的融资成本底线被动抬高:以风险投资为例,2024年美国初创企业的平均估值倍数从2021年的18倍降至12倍,种子轮融资额平均减少23%(美国国家风险投资协会,2024年11月5日)。
更值得警惕的是“债务上限危机”的周期性冲击——2025年初,美国联邦债务曾短暂触及36.1万亿美元的上限,若国会未能及时调整,可能引发短期国债兑付延迟,这类流动性风险会快速传导至风险投资市场,导致机构投资者收紧资金、延长尽调周期,最终使创业公司的融资窗口大幅收缩。
从资产配置角度看,美债吸引力下降倒逼创业投资者重构“安全资产”组合。过去,许多创业公司在融资后会将部分资金配置于短期美债,以平衡流动性与收益性,但2024年这一策略的年化收益已低于3.5%,而同期美国CPI同比涨幅维持在3.2%-3.8%之间(美国劳工统计局,2024年1-12月),意味着“持有美债”实际上处于“负收益”状态。对此,头部创业公司已开始调整策略:特斯拉在2024年Q3将20%的闲置资金转向大宗商品(如锂、镍),既对冲供应链成本风险,又获得4.2%的年化收益;字节跳动则增持黄金ETF,2024年黄金配置比例从5%提升至15%(公司财报,2024年10月)。这些案例表明,当传统无风险资产失效时,与自身业务强相关、具备抗通胀属性的资产,正在成为创业投资者的新选择。
面对美债神话的落幕,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制定差异化应对策略。对持有外汇储备的国家与机构而言,应遵循“减量增质+多元分散”原则:一方面逐步降低美债持有比例,尤其是长期美债(避免利率上升导致的资产减值),保留10%-15%的短期美债以维持应急流动性;另一方面加大对非美元资产的配置,如欧元区国债、新兴市场硬通货债券,以及黄金、原油等实物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占比已从2020年的25%升至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25年1月15日),这一趋势值得借鉴。
对创业投资者而言,核心应对策略可总结为“锁定长期资金+聚焦抗周期赛道”。在融资端,应优先选择“长期稳定资本”,如主权财富基金、家族办公室等,避免依赖短期美元基金,以降低利率波动与汇率风险;在业务端,加大对“与美债周期弱相关”领域的投入,如硬科技(半导体、人工智能)、内需消费(健康医疗、绿色能源)——这些领域要么具备技术壁垒,要么受益于政策支持,受宏观利率波动的影响较小。以美国初创企业为例,2024年专注于核聚变技术的初创公司融资额逆势增长45%,中国新能源领域的创业公司获得的PE投资同比增加31%(彭博社,2024年12月10日),印证了“抗周期赛道”的配置价值。
38万亿美元不是终点,而是美债“去神话化”的新起点。按当前增速,美国联邦债务将在2025财年突破40万亿美元,未来30年利息支出占GDP的比重将升至5.4%(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2024年10月17日)。这场持续数十年的债务扩张游戏,本质是对全球投资者信心的“消耗战”——当信任耗尽,“无风险资产”的神话终将彻底破灭。对创业投资者而言,这场变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打破了对单一资产的路径依赖,迫使市场重新审视“安全”与“收益”的平衡,而那些能看透宏观周期、提前布局抗通胀资产、聚焦核心技术的创业者与投资者,终将在新一轮财富重构中占据先机。毕竟,真正的投资安全,从来不是依赖某类“神话资产”,而是建立在对经济规律的敬畏、对市场趋势的判断,以及对核心竞争力的坚守之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