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成为赚钱新走向,各大企业探路,普通人如何抓住3大风口
20年前错过房地产红利,10年前没赶上移动互联网风口,如今当低空成为新的财富风口,咱们普通人该咋办,现在低空经济早已不是科幻场景,而是正在爆发的万亿级市场。
更关键的是,这个赛道不仅有国家战略撑腰,还藏着大量普通人能切入的机会,那么,在这场全球产业竞赛中,我们为何能占据优势,普通人又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
截至目前,深圳无人机外卖的订单量已突破几十万单,不止于此,国外马斯克投资的飞行汽车已启动试运营,最远续航可达170公里,国内多家企业研发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也陆续完成了试飞,这些迹象都在说明:低空经济的爆发不是未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但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何偏偏是现在,其实答案藏在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里,从市场规模来看,据专业研究预测,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到2035年更是有望突破3.5万亿。
这样的增长潜力,让低空经济连续两年被写入工作报告,成为明确的新增长引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普通人而言,这种自上而下的战略推动,就像一个清晰的信号: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参与的赛道,越早了解,越有可能抓住先机。
要想在低空经济中找到机会,首先得明白我们在这个赛道上的核心优势,很多人不知道,一个产业的顶层话语权,往往掌握在标准制定者手中。
就像手机行业,苹果、华为等品牌每卖出一部手机,都要向高通缴纳2%到5%的专利费,原因很简单,高通是全球3G、4G、5G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掌握了大量核心专利。
谁能制定标准,谁就能站在产业链的顶端,这是经过市场验证的规律,而在低空经济领域,我们正迎来这样的机会。
从无人机的通信协议、安全标准,到未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空中交通管理规则,我国都在深度参与,甚至主导部分标准的制定。
这意味着,未来全球低空经济产业的运行逻辑、商业规则,很可能会由我们来定义,这种优势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源于我们独特的飞轮启动模式。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提出的飞轮效应,用来解释低空经济的发展再合适不过,一个商业生态就像沉重的飞轮,启动时需要克服巨大阻力,可一旦转起来,惯性会让后续运转越来越轻松。
欧美国家在低空经济领域进展缓慢,就是因为空域管理、安全认证、基础设施等环节相互制约,一个环节卡住整个飞轮就难转动,但我们用三齿轮联动的方式,硬生生推动了飞轮启动。
第一个齿轮是力量驱动,先出台顶层设计明确方向,随后全国超过29个省份将低空经济写入工作规划,从基础设施建设到飞行管理服务,给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
第二个齿轮是基建先行,国企、央企率先入场,大规模建设起降场、充电桩和低空通信感知网络,就像当年建高铁、铺4G基站一样,为飞行器飞起来打下基础。
第三个齿轮是场景牵引,企业先成为第一批用户,用低空经济解决应急救援、电力巡检、环境监测等刚性需求,让产业先有活水,形成商业闭环。
如今,这个飞轮已经完成最艰难的启动阶段,正进入加速期,而加速期里的机会,正是为普通人准备的。
很多人一听到低空经济,就觉得需要造飞机、搞研发,离自己太远,但其实就像汽车产业的发展逻辑一样,真正适合普通人的机会,往往不在造车本身,而在产业链的配套和应用环节。具体来看,主要有三类方向值得关注。
比如生态配套机会,相当于天空中的驾校,汽车产业崛起时,最先赚钱的不只是车企,还有开驾校、办修车厂、做汽车保险的人,低空经济也是如此,首当其冲的就是飞行培训市场。
随着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普及,飞行人才缺口越来越大,据预测,2025年中国无人机培训市场规模将达到180亿,人才缺口约100万,这是一个明确的蓝海市场。
不过要注意,目前培训市场还存在乱象,有些机构打着包就业的旗号招摇撞骗,反而给认真做事的人留下了机会。
如果能建立正规的培训体系,打造可靠的品牌,把教学质量做扎实,就能在这个领域站稳脚跟,除了培训,飞行器的维修保养也是刚需。
未来可能会出现类似汽车4S店的飞行器快修点,专门服务物流无人机、载人飞行器,这种模式清晰、门槛相对较低的方向,很适合普通人创业或就业。
然后是行业应用机会,核心是用会飞的工具改造传统行业,无人机和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不是高科技玩具,而是能提升效率的工具。
它们可以是会飞的摄像头,会飞的喷洒器,也可以是会飞的清洁设备,关键在于,用这些工具解决传统行业的痛点。
比如高楼幕墙清洗,全国有大量高楼需要清洁,过去靠蜘蛛人吊着绳子在高空作业,不仅极度危险、事故率高,而且效率低下,一个熟练工人一天也清洗不了多少平米,现在年轻人还越来越不愿意干这个活。
但用无人机搭配清洁滚刷和高压水枪,再结合AI视觉算法规划路径,就能实现全自动清洗,效率是人工的5到10倍,安全性更是100%。
普通人可以围绕这个需求,成立专业的无人机外墙清洗公司,对接物业公司和楼宇业主,也可以学习相关技术,成为专业的操作员,从卖体力转向卖技术服务。
再看农业植保领域,过去农民背着药桶打农药,一天最多喷10亩地,又累又容易中毒,现在植保无人机一天能作业500亩以上,还能精准喷洒,减少农药浪费。
这个领域的机会已经从单纯的喷洒服务,升级到了精准农业解决方案,不仅能打农药,还能通过无人机挂载的多光谱相机,分析土壤情况和农作物长势,告诉农民哪里需要施肥、哪里有病虫害,卖的不再是劳务,而是让庄稼增产增收的方案。
工业巡检也是如此,过去工人要翻山越岭用望远镜看电网线路,很多地方人根本上不去,现在一架无人机能巡检几十公里,用高清摄像头和红外热成像就能发现线路隐患。
类似的逻辑还能用到风力发电机叶片检测、矿区监测等领域,每个细分领域都是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市场,对普通人来说,不需要成为全才,只要聚焦一个熟悉或感兴趣的行业,找到其中高风险、高成本、低效率的环节,用低空工具去优化,就能搭建起自己的商业模式。
接着是体验经济机会,聚焦空中场景的情感价值,前面两类机会主要面向效率提升和企业需求,而体验经济则是针对消费者的情感需求,用低空飞行器创造以前没有的新体验。
最常见的就是无人机表演,大型活动、城市庆典上,成百上千架无人机在夜空组成绚丽的图案和文字,视觉冲击力极强。
目前一场1000架规模的无人机表演,成本约50万,未来随着技术成熟,成本还会降低,这意味着,以后企业年会、品牌发布会,甚至高端婚礼、个人庆典,都可能用上无人机表演服务,而且这个市场是全球性的。
另外,很多景区已经在规划载人飞行器观光项目,让游客从空中俯瞰景区风光,这种换个视角看世界的体验,很容易吸引消费者付费。
这类机会的核心,是挖掘空中场景的独特性,把技术转化为能让消费者感知到的快乐和新鲜,这也是普通人可以探索的方向。
当低空经济的飞轮开始加速,我们正处在一个难得的机遇窗口,这个赛道不需要你有高深的技术背景,也不用你投入巨额资金去研发飞行器。
你可以从飞行培训的细节做起,从改造一个传统行业的小痛点入手,甚至从策划一场小型无人机表演开始,关键在于不要被高科技的标签吓住,要看到背后和传统产业相通的商业逻辑。
如果你已经开始思考自己适合哪个方向,或者想了解更多低空经济的细分机会,不妨多关注身边的相关场景,看看哪些需求还没被满足。
毕竟,任何一个产业的崛起,都离不开敢于尝试的普通人,相信只要找准方向,踏踏实实干,你也能在这个万亿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