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遗骸成火药桶?以军怒火中烧血腥轰炸!停火协议竟成开战理由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XY
这是给巴以冲突再添一把火?一具早已安葬的遗骸,竟被哈马斯作为筹码“再次移交”,瞬间引爆以色列的怒火!
这具遗骸属于奥菲尔·扎尔法蒂,一位年仅25岁的以色列公民。早在2023年10月7日,他就在诺瓦音乐节上被绑架,随后遇害。
以色列军方其实在去年11月就已经找到了他的遗体,并在今年3月,让悲痛的家人接收了部分遗骸,完成了安葬。
然而,就在10月27日,哈马斯在一次人质交换中,赫然将扎尔法蒂的遗骸再次“移交”给了以方。这个看似荒诞的举动,瞬间引爆了积压已久的怒火。
扎尔法蒂的家人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他们悲愤地表示,这就像是“被迫第三次打开儿子的坟墓”,整个过程是“无法承受的反复伤害。
消息于10月28日传开,以色列社会的情绪被彻底点燃。总理内塔尼亚胡立即指控哈马斯“公然违反停火协议”,战争将再次降临加沙!
这具遗骸,就像一根被挑选好的引信,点燃了以色列的火药桶。它触动了国民情感中紧绷的弦,为政治强硬派提供了行动理由!一个可能的技术性失误,被迅速转化为一场全面的政治动员和军事升级。
扎尔法蒂家人的痛苦声明,以及“人质与失踪者家属论坛”对哈马斯“恶意操纵逝者”的愤怒谴责,在以色列国内形成了共鸣。该团体要求立即与内塔尼亚胡会面,并敦促政府必须采取果断行动,不能再无动于衷。
内塔尼亚胡甚至中断了自己正在进行的腐败案听证会,紧急召集国家安全委员会,商讨如何敲定所谓的“针对性回应措施”。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谴责了,而是要拿出“强力军事打击”的实际行动!
政府内部的极右翼势力更是借机大做文章。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直接呼吁,应该把此前根据协议释放的巴勒斯坦人重新逮捕。而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的言论则更加赤裸裸,他宣称,现在是时候“彻底摧毁哈马斯”了!
军事行动几乎是同步展开。就在声明发布的同一天,加沙南部拉法地区枪声大作,以色列军队与巴勒斯坦武装人员爆发激烈交火。以军的炮弹也落向了拉法及汗尤尼斯东部地区,冲突中,一名以色列士兵受伤。国防部长卡茨的表态杀气腾腾,他声称哈马斯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因为他们已经“跨越了红线”!
在这场残酷的博弈中,无论是生者还是逝者,围绕遗骸的拉扯,揭示了一种“交换经济学”:尸骨不再仅仅关乎人道与尊严,更成为双方施压、推责、争取战略优势的工具。
哈马斯方面坚称这是一次“识别失误”,并非故意违约。他们给出的解释是,以色列持续的军事行动对加沙造成了大规模破坏,到处是废墟,这给遗体的搜寻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他们还提到,幸亏有埃及方面提供的重型机械,才加快了搜寻进度。
同时,哈马斯也发起了反向指控,声称是以色列在蓄意阻碍他们的工作,拒绝搜寻小组进入其军事占领区。为了表现出仍在努力的姿态,哈马斯宣布已经找到了另一具人质遗体,并计划在周二晚些时候移交。这种一边辩解、一边展现“诚意”的策略,显然是为了维持停火协议的合法性,并将皮球踢回给以色列。
但以色列并不买账。在他们看来,这不过是哈马斯的又一次战术拖延。以色列手中握着的杠杆,是加沙民众的生命线——人道主义援助。切断援助、扩大在加沙的军事控制区、对哈马斯高层实施定点空袭,这些都成了评估中的报复选项。
这种不信任感,源于交换中的严重不对等。停火至今,哈马斯释放了20名在世人质,换回的是以色列释放的大约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而在遗骸层面,以色列已经移交了195具巴勒斯坦人的遗体,其中多数身份不明。而哈马斯仍需归还13具人质遗骸,并且在移交过程中屡出状况。这并非首次,此前他们就曾移交过一具身份不明的巴勒斯坦人遗体,甚至在今年2月的一次停火中,还错误地移交了比巴斯一家的遗体,事后才予以纠正。
扎尔法蒂遗骸事件所引发的危机,绝非偶然。它就像一个包,刺破了停火协议表面的皮肤,露出了其下早已溃烂的缺陷。这份协议从一开始就回避了核心矛盾,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这注定了任何一个小小的“意外”,都可能演变为颠覆全局的风暴。
历史似乎总在重演。就在10月19日,停火协议就曾经历过一次严峻考验。当时以军称遭到武装人员开火,导致两名士兵死亡,随即对拉法发动空袭,造成至少45名巴勒斯坦人丧生。
哈马斯对此的回应是,他们与当地武装失去了联系,无法为此负责,但同时又重申履约意愿。这种“擦枪走火”后互相指责的戏码,早已成为常态。
专家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份协议的根本问题在于“避重就轻”。它没有触及任何核心症结:占领、封锁、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甚至连战后加沙由谁治理这个最现实的问题,都没有一个可行的方案。当冲突的根源被完全悬置时,围绕遗骸的争端,不过是深层矛盾的一个表面爆发点而已。
更致命的是监督机制的缺位。所谓的监督,实际上更像一个无力的“协调平台”,对于手握绝对军事优势的以色列,根本无法形成有效制衡。被寄予厚望的外部调解方,其立场也备受质疑。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明确表示,如果哈马斯不解除武装,他将支持以色列军队重返加沙。
副总统万斯最近访问以色列时,虽然嘴上说着对停火“有信心”,但他那句“寻找遗体需要时间”的表态,以及排除派遣美军地面部队的立场,在很多人看来,更像是在为以色列的拖延和潜在的军事行动背书,而非对协议的有力保障。这种明显的偏袒,让美国的调解角色变得极为有限。
当逝者的尸骨都无法安息,反而成为政治棋盘上的筹码时,任何关于和平的讨论都显得苍白无力。扎尔法蒂遗骸事件是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当冲突双方都将对手的生死视为可以利用的工具时,任何基于条款的协议都注定脆弱。
真正的和平,或许必须从最基本的地方开始:尊重每一个生命,无论生死,并勇敢地去面对那些被协议和政治辞令一笔带过的、血淋淋的核心症结。
否则,坟墓还将一次次被打开,而和平,将永远遥不可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