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1 17:13

不用弹药也能打飞机?澳激光武器卖8200万,无人机克星横空出世

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无人机早已不是战场边缘的“小角色”,从乌克兰战场的蜂群突袭到热点地区的精准打击,这种低成本装备正成为现代防空的棘手难题。
传统防空导弹动辄数百万美元一枚,用来拦截成本仅几千美元的消费级无人机,无异于“高射炮打蚊子”,性价比低到离谱。

要知道,导弹储备有限,面对持续不断的无人机攻势很容易陷入“弹尽粮绝”的困境,就在这时,澳大利亚突然抛出重磅消息:一款不用弹药的激光武器拿下北约国家8200万美元大单,号称“无人机克星”。
这款名为“阿波罗”的系统真能破解无人机困局,不用弹药又如何实现精准打击,它的出现会改写全球防空规则吗?

要搞懂阿波罗系统的价值,先得看清当下防空领域的核心矛盾:传统武器与新型威胁的严重脱节。
在乌克兰战场,双方投入了大量民用和军用无人机,这些飞行器体积小、飞行高度低、雷达反射截面小,传统防空雷达很难精准捕捉,即便发现了,用价值300万美元的“爱国者”导弹去拦截,经济上完全不划算。
更要命的是,无人机可以批量部署,形成“蜂群”攻势,再充足的导弹储备也扛不住这种消耗。

UNSW堪培拉大学的Oleksandra Molloy博士长期跟踪战场技术演变,她指出,乌克兰冲突的实战经验彻底暴露了传统防空体系的短板,也让全球意识到,必须找到可扩展、适应性强的新型防御方案,而激光武器正是最有潜力的方向。
澳大利亚EOS公司显然抓住了这个机遇,2025年8月,该公司宣布获得首个100千瓦级高功率激光武器系统的国际订单,订购方是欧洲北约成员国,合同金额约合8200万美元,产品将在EOS的新加坡工厂生产,交付时间集中在2025年至2028年之间。
这个订单的意义远超一笔商业交易,它标志着曾经被视为“实验性”的定向能武器,正式迈入规模化部署阶段,EOS首席执行官施维尔博士一直坚信激光技术的革命性潜力,他强调,激光防空的核心优势在于三者的结合:速度、精度和成本控制。

激光束以光速传播,从探测到击中目标仅需毫秒级反应,完全不用担心无人机的机动规避。
凭借精准的定向能照射,能直接破坏无人机的电路板、发动机等关键部件,实现“一击即毁”,激光武器的主要消耗是电能,单次交战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比传统导弹堪称“白菜价”。
阿波罗系统的过人之处,还在于它不是孤立的防御单元,而是形成了“分层防御”的作战逻辑,在EOS位于堪培拉的设施展示中,阿波罗与该公司现有的斯林格远程武器系统实现了深度集成。

两者分工明确:斯林格系统采用传统动能拦截方式,负责中远程空域的压制,应对大规模无人机集群或大型目标,阿波罗则专注于近程精准打击,一旦有漏网的无人机突破外层防御,它能立刻启动定向能照射,在不使用一发弹药的情况下将其摧毁。
这种“动能+定向能”的组合,既保留了传统武器的威慑力,又弥补了其在低成本、高频次拦截中的短板,完美适配现代战场的复杂需求。
除此之外,100千瓦级的功率输出让阿波罗具备了更强的实战能力,不仅能应对小型消费级无人机,还能有效打击中型军用无人机,甚至对低空飞行的直升机、巡航导弹形成威慑。

激光武器的崛起,背后是全球战场需求的倒逼,而欧洲国家的订单选择,更折射出当下防务领域的深层变化,随着乌克兰战场无人机作战的常态化,各国都迫切需要高效的反制手段。
传统防空系统要么成本过高,要么应对“低慢小”目标效果不佳,而激光武器恰好解决了这两个痛点。
UNSW的Molloy博士分析认为,从现实冲突中吸取的经验教训,让各国对防御系统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澳大利亚在这一领域的技术积累,正好契合了市场需求。

另外,近年来欧洲国家在装备采购上日益倾向“欧洲制造”,试图降低对美制武器的依赖,美国的武器不仅采购价格高昂,还存在维护自主权受限、可能被远程控制的风险,这让欧洲多国开始重新审视防务安全。
EOS作为非美国军工企业,其技术成熟度和交付能力,自然成为欧洲国家的重要选择,这也让阿波罗系统的订单落地显得顺理成章。
如今,EOS的技术突破不仅让澳大利亚在先进国防技术领域站稳了地区领导者的位置,更推动全球防御体系向“能量型防御”转型,曾经被视为科幻产物的定向能武器,如今已经走过实验阶段,成为可部署、可规模化应用的实战装备。

施维尔博士提到,基于能量的武器系统正在改变国防工业的游戏规则,它不需要传统弹药的生产、存储和运输环节,不仅降低了后勤压力,还大幅提升了作战的可持续性。
对于军费预算有限但面临无人机威胁的国家来说,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防御方案,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从战场需求到技术研发,再到市场落地,阿波罗激光系统的横空出世,勾勒出未来防空的清晰轮廓。

它不仅解决了当下无人机带来的现实威胁,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防御思路:在武器装备日益智能化、低成本化的今天,防御技术的革新不再仅仅追求威力升级,而是朝着精准化、可持续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2025年至2028年订单的逐步交付,这款“无人机克星”将在欧洲战场接受实战检验,其表现很可能影响更多国家的国防采购决策。
未来,激光防空技术还将不断升级,功率更高、体积更小、机动性更强的系统会陆续出现,或许不久之后,我们会看到车载、舰载、机载的各类激光防御装备普及开来。

而澳大利亚通过在这一领域的深耕,已经抢占了技术制高点,有望在全球定向能武器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
对于各国而言,如何平衡传统防御体系与新型技术应用,如何在自主研发与国际合作中找到适合自身的道路,将成为国防建设的重要课题,而这款不用弹药却能精准反制无人机的激光武器,无疑为答案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参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不用弹药也能打飞机?澳激光武器卖8200万,无人机克星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