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大新闻!从CTO到对手:前副总为何向寒武纪索赔43亿?
寒武纪前副总向公司索赔42.87亿元!这是这两天半导体圈最大的新闻了。
49岁的梁军,曾任这家明星科技公司的副总经理兼CTO,如今却甩出一纸起诉状,要寒武纪赔偿股权激励损失近43亿。
这是什么概念?寒武纪当日市值才5700亿左右,梁军这一个人要赔的金额直逼公司总市值的近十分之一,震惊所有行业观察者。
1. 明星副总的“天价”索赔案,从什么开始的?2017年7月底,寒武纪向梁军发了《入职意向书》,里面明确约定了工资、股权激励等内容。对,那个时候寒武纪还没上市。2017年11月,梁军正式入职,担任CTO一职。此后,公司在2020年7月资本市场科创板敲锣上市,市值水涨船高。
不过,梁军没想到,自己手里的“股权激励”竟然也成了争议的源头。
2022年2月10日,梁军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理由是公司未履行此前入职约定,也没按合同提供约定的劳动条件。更尴尬的是,他持有的寒武纪股票在2024年1月2日解禁,试图减持,却被公司拒绝配合。
明明当年眼巴巴盼着股权激励兑现,结果现在成了赔钱的买卖?
梁军心里估计是这个想法。
2. 这股权激励值“近43亿”?关键是这“近43亿”数字,来的不是空穴来风。
梁军间接持有1152.32万股寒武纪股票,按照2024年1月2日寒武纪股票的最高价372元/股计算,他“损失”的股权价值达42.87亿元,这就是他索赔的金额基础。
你想,一个员工持股的利益缩水成了天价赔偿请求,看似合理,却又显得有点疯狂。
更重要的是,这些股权并非梁军直接持有,而是通过公司设立的员工持股平台持有,整个持股流程和回购机制非常复杂——其中就埋下了一颗影响力巨大的“地雷”。
寒武纪方面反击很快:梁军其实并未直接持有股票,而是签署了《持股计划》,这个计划里规定,如果员工在持股权益“不得处分”期间离职,就要按照协议进行回购。
说人话,你签了合同,约定了如果提前离职要公司回购这些股份,买卖流程和价格都有明确规定。
梁军2022年离职的时候,正处于这个“不得处分”的冷静期,按约公司有权回购,而梁军拒绝配合办理回购手续。
寒武纪已经启动了回购流程,且对方股权激励相关主体已经起诉梁军,要求配合回购,法院也已经开庭审理中。换句话说,这是一场“股权债务纠纷”——
你说这事摊到谁头上谁都会气。
3. 梁军为何选择“诉讼索赔”?其实,这并不是梁军第一次为股权激励争斗。
此前,他已经针对持股计划中的仲裁条款和合伙协议,向法院和仲裁机构提起过两起诉讼,结果都以败诉告终。
法院审理认定梁军签字有效,且他的请求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此案中,法院的判决为:
梁军签署的文件约定有效条款中的限制和回购规定必须遵守股权激励条款可以变更,但必须双方合意意思就是:梁军当时签的各种合同文件,就是“死命令”,想翻盘几乎不可能。
寒武纪宣布这次诉讼案件后,股价当天收于1375元,估值高达5798亿元,数据让人震惊,但也反映了公司整体业绩还不错。
对梁军而言,原始的薪资合同与股权激励条款在时间和效力上,已经被后续签署的持股计划文件所覆盖。
说白了,你答应的规则就是这样,离职了还想翻盘,就得打官司。
而诉状中梁军声称公司未给予合同约定的劳务保障,也拒绝配合减持申请。
这场赔偿之战,不仅仅是钱,更是关于“责任”和“承诺”的争议。
4. 员工激励的法律边界到底在哪儿?这起近43亿元的索赔案引发业界热议。
股权激励本是科技公司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条款之间的灰色地带,让这笔“待遇”变成了雷区。
在员工持股平台运作下,如何平衡公司利益和员工权益,完全遵守合规流程?梁军案显然给出了一个“反面教材”:
离职时间与股权处分期不符,赔偿成难题。员工持股平台合同细节复杂,普通员工难以完全理解。股权回购的价格和条件,时常造成纷争。寒武纪这场官司,有可能成为业内警示——谁都别以为拿股权就是“坐享其成”,合同里的“陷阱”比你想象的多得多。
5. 结语:这不是个简单的员工离职案,更是一场企业股权管理的深刻警钟说到底,梁军的起诉揭露了企业股权激励背后风险的冰山一角。
几千万的年薪之外,数十亿的股权激励拼图,牵涉到合同细节、员工与公司关系、职场承诺与法律边界。
有时候,你以为握紧财富的拳头,可能正是夹紧自身的喉咙。
寒武纪的这场官司注定成为行业案例,折射出高速成长科技企业如何应对复杂人事与股权纪律的痛点。对员工来说,签字前得三思;对企业而言,股权激励的设计必须合规与透明。
未来,这场高达近43亿索赔案的最终判决,将书写一条重要标尺,告诉所有创业者和职场人:
“站在利益的风口浪尖,别轻易忘了合同上的每一个字。”
谁输谁赢,目前还不好说。但有一点肯定——这巨额“赔偿风波”远没有结束,寒武纪与前副总的博弈故事,才刚刚开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