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3 12:51

巴西大豆的对手不止美国,还有每吨便宜200美元的阿根廷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本文作者——蔡文机|资深媒体人

过去一年里,中国围绕大豆采购的操作明晰地传达出一个信号:买得更灵活、配得更均衡、谈得更主动。
在国际价格和地缘变量叠加的环境下,中国正尝试主导一个更为多元的大豆供应体系;与此同时,减少阶段性购买高价巴西豆,并不意味着疏远巴西,相反,中巴在更广阔经贸领域的结合愈发紧密。
从“产地之争”到“性价比之选”从船期看,业内判断12—1月是传统美豆集中到货期,若恢复美国大豆采购,概率主要落在这两个船期;2月以后采购节奏趋于正常甚至偏快。
市场也在快速定价这一预期:一派认为豆、粕迎来趋势性上行,另一派认为进口增加将压制盘面。透过争论的本质其实只有一句话——谁更便宜、谁就更先成交。
钢联数据给出直观对比:10月末巴西12月船期盘面榨利仍亏两百多元/吨,1月亏损收窄、2月后转正。
理论上,当美豆与巴西豆同时可采时,油厂将优先锁定成本更低的货源;如果没有“政策性硬约束”,美豆必须与巴西豆公平竞争,价格难以脱离全球供需与边际买家的约束而单边大涨。
这正是“市场化采购+分散化来源”的核心逻辑。

价格与节奏:灵活采购背后的“库存缓冲+产区轮动”今年的“暂停—切换—再平衡”,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有底气的战术调整。
其底层靠两样东西:库存缓冲与产区轮动。
一方面,国内商业与政策性库存提供时间价值,让买方可以“以时间换空间”,等待更优报价或更合适船期;
另一方面,南北美产区在季节上天然错位,阿根廷取消出口税后,中国迅速下单130万吨低价大豆,每吨比巴西便宜约200美元,预计11月到港,与美国收获季FOB贴水共同形成“替代曲线”,在关键窗口补位高价巴西豆。
同一年度内的多产区轮动采购,把原本线性的年度风险拆分成多个节点的选择题,等价于为价格“上限”加装了缓冲器。

从“买货”到“配套”:与巴西的合作不止在大豆需要明确的是,减少阶段性购买高价巴西豆≠弱化对巴西的经贸合作。
事实恰恰相反:中巴合作正在由“买货关系”向“产业—金融—基础设施”的全链协同延伸。
产业侧:中资企业在巴西港口、仓储与物流上的布局持续加码,提升巴西大豆的集散效率与可追溯性,长期看反而会降低巴西对华供货的综合成本与波动。
金融侧:以人民币或更灵活的结算安排,正在削减汇率和融资成本不确定性,为大宗贸易提供“资金底座”。
制造与消费侧:汽车、电力、互联网等中国企业在巴西扩产扩销,带动双边经贸规模做大做厚。
当经贸面更宽、合作盘子更大时,单一品类的短期涨跌更不至于影响总体关系。
这也是理解中国采购策略的关键:供应商结构可以调整、合作版图必须拓展。
中国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大豆的生杀大权交给任何单一来源;但中国会持续把巴西视为重要、稳定且可塑的长期伙伴,通过共建基础设施与规则体系,把“供应稳态”固化下来。

全球博弈中的“中国变量”:把谈判筹码变成市场秩序大豆不仅是油脂与饲料的原料,更是全球贸易秩序中的“定价筹码”。
对于中国这个最大买方而言,灵活采购与多点布局的真实目标,是把“被动跟价”转化为“主动择价”。
对美国:在收获季与出口窗口期形成买卖双方的价格博弈,价格、船期与政策预期彼此牵引;是否达成长协,将决定美豆中长期价格中枢。
对南美:关注巴西、阿根廷的种植面积、单产、天气与装运节奏,利用产区错位实现跨季平衡。南美若硕果累累,全球供应宽松,美豆上行空间自然受抑。
对国内:油厂以盘面榨利为“指南针”,期货与基差工具同步使用。在12—1月船期完成前,豆粕受成本支撑偏强震荡;完成后则回归供应宽松逻辑,价格重回区间波动。
这套“期现—品种—产区—库存”的组合拳,本质是让风险分散、让成本可控、让定价更接近真实供需。

产业链启示:三条可验证的中期主线主线一:期现一体化经营能力成为龙头分水岭。谁能在不同产区、不同币种、不同运距与不同升贴水之间,做出“全口径到岸成本”的最优解,谁就能吃到波动中的超额利润。对于国内油厂与贸易商,盘面榨利—现货点价—库存滚动—基差套保的能力将直接决定毛利波动的可承受度。
主线二:基础设施与数据能力是长期护城河.港口仓储、内外贸物流、溯源与卫星监控等“硬件+数据”投入,会把巴西等产区的波动压缩到更可管理的区间。谁掌握更透明的上游供给与更实时的装运信息,谁就更能把议价主动权握在手里。
主线三:多元伙伴与规则共建提升安全边际。通过与巴西等主要产区在金融结算、标准互认、绿色合规上的协同,买方不只是“挑货”,而是在“修路”。当规则共建深入,极端情境下的供应韧性会大幅提升。

对价格与策略的进一步判断短期内,市场仍将围绕“是否以储备轮换方式增加美豆采购”进行交易;若确认,外盘或再现一轮“买预期、卖事实”的波动。
中期来看,“中国不缺豆”已是共识:南美产量预期、阿根廷税制变化、美豆收获与装船节奏,共同压制价格上沿。
对于盘面,2601合约的强支撑更多来自短期成本端与船期结构;而一旦集中采购阶段结束、南美天气未显著扰动,后续合约将随供应宽松逻辑走弱,追高需谨慎,关注逢高对冲与逢低布局的节奏管理。

在全球波动中“以我为主”大豆贸易不是简单的“从谁那里多买一点”的算术题,而是一场关于产业效率、金融工具、基础设施与国际合作的综合竞赛。
中国正在把“最大买方”的被动身份,升级为“供应体系设计者”的主动角色:
该从美国买的时候就买,但要买在性价比与窗口期;
该从巴西少买的时候就少买,但要在更大的经贸盘子里把合作做深做实;
该用阿根廷、国内库存与期现工具平衡的时候就果断上手,把风险拆并到能承受的区间。
买得更灵活,不是游移;与巴西走得更深,不是求价;主导多元供应体系,才是穿越周期、稳住供应与定价主动权的根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巴西大豆的对手不止美国,还有每吨便宜200美元的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