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千里走“蓝骑”
古有关羽千里走单骑今有通辽千里走“蓝骑”
63天
1512个小时
8700公里
这是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没有官方头衔,却用旗帜、灯牌写下最鲜活的“城市精神”。
他们来自不同民族,说着不同语言,却用同一袭蓝色队服完成“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他们像候鸟,追着足球在草原上迁徙,把“热爱家乡”四个大字,种进更多人心田。
他们是“通辽蓝骑”——一支由各民族、各年龄段、各行业的通辽人,自发组成的千人民间足球助威团。
远征 为了那抹家乡的蓝
每个蒙超联赛比赛日,蓝骑成员们便会从通辽各个旗县市区汇聚而来。
他们中有身着蒙古袍的牧民,有刚从工地赶来的工人,有请了年假的职员,还有跟父母一起来的幼儿园小球迷。不同民族,不同身份,此刻却因同一个目标而集结——追随通辽队,为家乡呐喊。
李昊是蓝骑的发起人,他动情地回忆:“蒙超联赛从夏日到深秋,63天、1512个小时,每分每秒都镌刻着蓝骑对家乡的赤诚!”
多元一体的蓝色家庭
从最初五六人的小团队,蓝骑如今已发展为千人左右的团队,涵盖多个民族、多种职业、各年龄层。
“去乌兰察布的大巴上,我们就像一家人。”成员杨世苏动情地说,“车上有汉族兄弟教大家唱新编的助威歌,有回族朋友分发自己准备的干粮,有蒙古族老人讲草原上的足球故事。这段旅程本身,就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体现。”
两个多月里,太多故事让人热泪盈眶,最震撼人心的,是蓝骑折射出的通辽人永不服输的韧劲和与家乡共荣的信念。
蓝骑有个成员叫李云龙,与《亮剑》中南征北战的男主角名字相同,刚烈坚毅的劲头也类似。
他双臂受伤后打着石膏、缠着绷带,仍然无论主场客场必到,竭力为球队呐喊;周旋脚崴得无法站立,在队友的搀扶下依旧挺直脊梁,高举助威棒喊出“通辽必胜、继续战斗”。
10月25日与呼和浩特队的决赛,通辽队以一分之差与冠军失之交臂。当通辽队员们走到蓝骑方队前,不甘的泪水从每个人脸上滑落。
然而片刻之后,“继续战斗”口号便响彻云霄,那声音里没有丝毫气馁,只有通辽人蒙古马一般一往无前的冲劲!
自费追随 只因情怀无价
在乌兰察布比赛那晚,十月的草原已寒意侵人,然而蓝骑的旗帜始终在看台上飘扬。
63岁的张立杰阿姨虽然浑身冻透,却依然坚持站着助威。“孩子们在场上为家乡拼搏,我们怎么能坐着?”这位老人笑着说,“这点寒气算什么,我们通辽人的热情足以把它烘暖!”
一对经营餐馆的马姓夫妇每次远征都要关门歇业,损失不少收入,但他们从未犹豫。
“钱可以再赚,但为家乡球队助威的机会,错过了就不会再来。”他们说,“更重要的是,我们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什么是家乡情怀。”
让人感动的是,蓝骑全都是自费出行。有人挤在硬座车厢,有人合住简陋旅馆,有人用盒饭凑合三餐,但没有人抱怨。用资深蓝骑成员沈保华的话说:“可以省吃俭用,但不能省掉对家乡的支持。”
小城大爱 足球凝聚城市魂
在呼和浩特的客队看台上,蓝骑共同唱响助威歌的场景成了动人风景线。当地球迷震撼地发现,这支来自内蒙古东部的球迷队伍中,不同民族的球迷自然交融,彼此照应,共同为家乡荣誉呐喊。
蓝骑用行动点燃了整座城市对体育的热情。四分之一决赛通辽奥体中心现场观众35678人、半决赛38872人、决赛40813人,不断刷新的上座纪录背后,是蓝骑热烈的感召。
“足球让我们这座城市的心跳变得如此有力。”蓝骑成员刘正涛感慨,“当你看到看台上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天真可爱的小朋友击掌庆祝时,就会明白,这种跨越年龄、民族的团结一心的力量,那股勇往直前、生死与共的拼搏意志,正是我们通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蓝骑的故事正在草原上流传开来,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证明:真正的热爱,可以跨越千山万水,可以弥合各种差异,也可以凝聚起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记者手记
63天、1512个小时、6次客场、8700公里。
他们是草原上的蓝色火焰,燃烧着熊熊热情,照亮着家乡的荣耀之路。
等到明年赛季,待到来年盛夏,下一次开球时,无论主客场,西辽河畔仍会响起那句齐声呐喊——
“通辽蓝骑,出发!”
记者 编辑/王鑫
图片来源/通辽蓝骑
校对/杨慧玲 一审/张红婵 二审/田川
终审/斯琴塔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