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1-4 22:58

张怡宁没想到,与徐威恩爱16年,也逃不过“老夫少妻”的残酷现实

2025年初春,北京清华园的一场公益讲座上,张怡宁穿着一身简约风衣,神情淡定,眼神干练,依旧是当年赛场上的“六边形战士”。
她讲到自己退役后的生活时,特意提到了一句:“我老公最近身体不太好,得陪他去做个检查。”

台下不少人愣住了——不是说她嫁了个“成功企业家”吗?怎么突然提到健康问题?而她的丈夫徐威,也确实早就白了头,走路慢了半拍。
原来,爱情走到第16年,再坚定的精神契合,也开始被现实慢慢追上。
她是冠军,不是“主妇”;他是企业家,也不是“提款机”张怡宁的故事,不是从婚姻开始的,而是从球台。她16岁进国家队,23岁拿奥运金牌,27岁完成“双圈大满贯”,是世界乒坛前无古人、后难有来的“技术天花板”。
但也是因为太强,她早早退役。不是累了,是没人打得过她了。
退役那年,她遇见了徐威。

一个年长她20岁的男人,拿着战术板分析她的比赛节奏,把她的正手拉球和反手快拨说得头头是道。她第一次觉得——终于有人真懂她了。
“他不是看我拿了冠军才追的我,他是看懂了我打球。”她曾在节目上说过这句话。
起初,张怡宁的父母是反对的。谁家姑娘才三十出头,找个五十的男人?但徐威稳稳地陪着她看比赛、接她去做康复、带她爸妈去体检。他不急,也不退。他说:“我不会抢她的舞台,但我会一直看着她发球。”
这句话,打动了老一辈人的防线。
婚后,张怡宁没完全“归隐”。她办公益、做讲座、带青少年训练,依旧活跃在乒乓球世界。而徐威,除了开会和出差,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家。

他们的婚姻像一场双打比赛,一个攻,一个守,配合默契。
但打久了,体力不对等的问题,还是慢慢显现。
不是“傍大款”,是真懂她;不是“老来得子”,是拼命撑家徐威不是那种炫耀成功的男人。相反,他的朋友圈十年如一日,不晒车、不晒表,只晒——张怡宁的比赛照。
“这张是她2004年在雅典的发球动作,我最爱的一张。”他曾在一次饭局上拿出手机,像年轻男孩一样认真介绍。

可比起甜蜜的外壳,维系这段感情的,是太多看不见的细节。
张怡宁常年运动,膝盖伤、腰肌劳损、腕关节旧伤,一个不少。徐威几乎成了她的“康复助理”,什么营养品、什么理疗仪器,他全研究过。有段时间,她夜里疼得睡不着,他干脆在客厅铺了褥子,说:“你只要一动我就知道。”
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张怡宁照样出差、做项目,徐威就扛起了带娃的活。有次孩子发烧,她在外地,他在电话那头一边哄娃一边说:“你比赛完再说,我扛得住。”
可也正是这时候,年龄差的问题悄悄浮出水面。
徐威的头发白得快,眼袋一圈圈地沉了下去,走路也慢了,有次带孩子去游乐场,他在一边坐着喘气,孩子却跑来问:“爸爸你是不是比别的小朋友的爷爷还老?”
那一瞬,他没说话,只是摸了摸孩子的头。

张怡宁听说这事后,回家那天一晚上都没说话。她知道,生活不是比赛,不能靠意志力一直赢下去。
不是年纪的问题,是时间的现实;不是爱情变了,是节奏跟不上了2024年冬,张怡宁在一次公开活动上被记者拍到推着轮椅走进医院,坐在轮椅上的,是徐威。
这张照片传出去后,舆论炸了。
“果然,老夫少妻撑不了多久。”
“张怡宁怎么会选个比自己大20岁的老头?”

可她没回应,只在下次活动时戴了条更宽大的口罩,眼圈红得明显。
其实这不是第一次有人议论他们。
从结婚那年起,“她图他钱”的声音没断过。可他们真的不是“常规配置”。
张怡宁不缺钱,也不缺资源。她缺的,是那个能在她发球失误时,不提醒她“你怎么打的”,而是说“我再给你调一下重心”的人。
徐威就是那个会记住她每一场比赛数据、能说出她哪年哪场比赛用的胶皮型号的人。
可现在的问题不是爱情,是现实。
张怡宁还在带训练营、做公益、帮扶基层体育;徐威却越来越多地跑医院、做检查、控制血糖。两人原本同步的节奏,开始出现“时间差”。

她想带孩子去爬山,他却连坐飞机都开始犯晕。他想陪她出席一个青少年冠军颁奖仪式,却因为心率不稳被医生拦在了门外。
他们都没说什么,但彼此都明白了:不是谁的错,是时间太快了。
爱情没有输,但现实终究不会让人轻松通关他们曾是一对在所有人质疑声中牵手的人,用16年证明了爱情不是年纪算出来的。
可2025年的今天,张怡宁逐渐变成那个“照顾者”,而徐威成了“被照料的人”。
这不是感情变了,而是角色换了位。

她不再是那个挥拍无敌的“大魔王”,而是一个要凌晨看病历、白天开会还得下午接娃放学的“拼命妈妈”。
他也不是那个总能站在她身后说“你去拼,我撑着”的男人了,而是没法陪她去新西兰讲座、也不敢再陪孩子下水游泳的“退场者”。
但两人之间没有怨,也没有放弃。
只是都知道,现实这道题,填空题越来越多,选择题越来越少。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怡宁没想到,与徐威恩爱16年,也逃不过“老夫少妻”的残酷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