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2月起实施离境生物识别新规,非公民离境记录最长留存75年
“明明顺利通过美国海关,却收到逾期滞留通知”——曾困扰不少旅客的跨境行程难题,即将随着一项全新边境管控政策的落地成为历史。2025年10月27日,美国国土安全部(DHS)正式宣布,旗下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将从12月26日起启用全新出入境检查系统,对所有进出美国的非公民实施拍照与动态追踪,这意味着今后每一位从美国离境的外国旅客,都需留下生物识别数据,美国延续近30年的离境监管漏洞将迎来系统性填补。△截图来源于联邦公告网,版权属于原作者
新规核心:覆盖所有非公民,无年龄与口岸豁免
根据CBP在联邦公告网发布的最终政令,此次新规在适用范围、执行细节上实现了“全维度覆盖”。从适用人群来看,不仅包括B-2旅游签证、F-1学生签证、H-1B工作签证等各类非移民签证持有者,就连美国永久居民(绿卡持有者)也被纳入监管范围,唯一豁免群体为美国公民。
在执行流程上,新规明确要求非公民离境时必须配合拍照,特殊情况下还需采集指纹。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政策中针对14岁以下儿童、79岁以上老人的年龄豁免,以及对15个特定机场的入境限制均被取消,这意味着无论旅客年龄大小,无论通过机场、陆路口岸、海港,甚至是乘坐私人飞机、游艇离境,都需接受生物识别检查。
离境监管困局:近30年政策拖延背后的博弈
对于常往返美国的国际旅客而言,“入境必拍照、离境几无监管”的反差早已司空见惯。目前,外国旅客入境美国时,无论是通过快速通关设备还是人工通道,均需完成面部拍照与身份核验;但离境环节却存在明显漏洞——仅有少数机场配备面部扫描仪,陆路与海陆离境更是几乎处于“无监控”状态。
事实上,美国国会早在1996年就已立法要求建立“生物识别出入境”系统,“9・11事件”后更是多次强调完善边境管控的必要性,但这一计划因多方博弈被拖延近30年。期间政策几经反复,2020年11月特朗普政府曾推出类似规定,却在拜登执政期间未能落地执行。此次新规的出台,被视为对前版政策的恢复与升级,旨在彻底解决离境监管零散化的问题。
实施细节:登机口自动抓拍,数据留存期限差异显著
按照新规设计,CBP将在全美各机场国际航班登机口安装专用摄像头,旅客登机时会被自动抓拍面部图像,实时传输至CBP的“旅客验证服务(TVS)系统”——这一云端人脸识别平台会将现场图像与护照、签证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核验一致即可放行,整个过程仅需数秒。
在数据留存方面,不同身份旅客的记录保存期限存在明显差异:非美国公民的离境记录最长可保存75年,意味着一名25岁赴美学童的离境数据可能被留存至100岁;绿卡持有者的记录保存期限为15年;而美国公民即使被误拍,其图像也会在身份确认后12小时内自动删除。
争议焦点:公民“退出权”存执行隐患,隐私担忧升温
尽管新规明确美国公民可“自愿选择是否参与拍照”—— 各离境口岸将张贴告示,公民若不愿被抓拍,可通过人工核验证件登机,但这一规定的实际执行效果引发质疑。美国政府问责局2022年的报告显示,不同机场的隐私声明存在不一致,航空公司外包人员常因流程不熟悉,无法妥善处理公民“退出拍照”的需求;此外,CBP内部测试发现,系统存在3%的误判匹配率,按全美日均离境客流量估算,每天可能有数千人被错误分类。
隐私保护组织对新规的反对声音更为强烈。他们认为,大规模收集生物识别数据存在滥用风险,尤其是75年的超长留存期,远超合理的边境管控需求,可能导致个人隐私长期暴露。而CBP则强调,新规能有效加强边境安全、减少签证逾期滞留、打击证件盗用,同时填补“离境信息缺口”,精准识别未按规定离境人员。
旅客应对建议与全球趋势
针对新规实施,CBP建议旅客提前做好三项准备:一是预留充足时间,新规落地初期离境检查可能耗时增加,建议比往常提前30-60分钟抵达口岸;二是确保证件信息一致,护照、签证与个人实际情况需完全匹配,避免因信息不符导致核验失败;三是了解自身权利,美国公民可主动要求人工验证,非公民则需知晓离境记录将被长期留存,务必遵守停留期规定。
从全球范围来看,美国此次新规实则是对国际边境管理趋势的“追赶”。英国、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国早已实现生物识别离境检查,“智能化、全流程、长周期”的数据追踪已成为各国加强边境安全的主流选择。随着12月26日执行日期临近,计划赴美国或从美国离境的旅客,需提前熟悉新规细节,确保行程顺利。
据悉,CBP预计需3-5年才能在全美范围内实现新规的全面覆盖,项目推进将取决于资金支持、与地方港务局的协调效率及技术落地效果,后续政策执行情况仍需持续关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