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摇一摇”广告弹窗真的影响乘车功能吗?
10月30日,多位广州地铁APP用户通过社交平台反映。在使用乘车码功能时,界面下方出现摇一摇广告。
这些广告在用户移动手机时自动触发,导致部分乘客在闸机前需要反复尝试才能成功扫码。
广州地铁运营部门在当天上午10点23分收到第一起投诉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
技术团队排查发现
该广告模块由第三方广告平台提供,采用重力感应技术实现摇一摇交互。
系统日志显示
广告触发率在7:30至9:00时段
达到峰值37%,远高于平峰时段的12%。
地铁运营方在确认问题后,于当日13:00完成广告位紧急下线操作,并通过服务器推送更新至所有客户端版本。
后台数据显示,广告下线后,扫码成功响应时间从平均2.3秒降至1.1秒。
事件发生后,广州地铁客户服务中心在48小时内收到326条相关投诉。
数据分析显示,78%的投诉集中在体育西路、珠江新城等大客流车站。
有程序员乘客指出,广告SDK存在过度调用手机陀螺仪权限的问题,导致即使轻微晃动也会触发广告页面。
地铁技术部门随后与广告合作方召开三次视频会议,重新修订了广告投放协议。
新协议明确规定:禁止在核心功能页面设置交互式广告;所有广告必须通过静态点击触发;广告加载不得占用超过100ms的主线程时间。
本次事件暴露出公共服务类APP商业化的边界问题。
公共服务数字化过程中,商业利益与用户体验的冲突不可避免。
广州地铁事件揭示出三个核心矛盾:
广告收益是否应该牺牲操作效率;
第三方SDK权限管理如何规范;
应急响应机制能否更快触达用户。
事件后续影响仍在持续。
交通运输部约谈主要地铁运营商,要求排查同类问题。
广州地铁宣布将成立由乘客代表组成的广告监督委员会,但未公布具体实施细则。
值得关注的是,事件曝光后,上海、北京等城市地铁APP的广告点击量下降21%。
显示用户敏感度显著提升。这场争议最终可能推动行业建立统一的公共服务类APP广告标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