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标题: 骁龙615处理器很渣吗(高通骁龙615 64位八核处理器怎么样) [打印本页]

作者: [db:作者]    时间: 2025-8-7 16:08
标题: 骁龙615处理器很渣吗(高通骁龙615 64位八核处理器怎么样)
高通骁龙615 64位八核处理器怎么样今年的615不是很好,小游戏基本上没有问题,Mediatek的6752使用28nm hpm的过程,八核A53,联发科1080相当于骁龙多少联发科技系列没有1080型型号,CPU是A53八核,1080是三星Exynos系列的处理器编号,该处理器等同于Snapdragon 870处理器。高通骁龙615 64位八核处理器怎么样今年的615不是很好,28nm lp流程,大规模任务很快。                                
                                
高通骁龙615深度解析:性能表现、市场定位及选购指南
作为高通首款64位八核处理器,骁龙615(MSM8939)自2014年发布以来便引发行业热议。这款芯片凭借"八核64位"的噱头曾被寄予厚望,却因实际表现引发"残血版"争议。本文将从架构设计、性能实测、市场竞争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其真实实力。
一、核心参数与架构解析
  • 制程工艺:28nm HPM工艺
  • CPU配置:8核A53架构(4×1.5GHz+4×1.0GHz异构设计)
  • GPU型号:Adreno 405(主频550MHz)
  • 网络支持:双卡双待/双4G/LTE Cat.4
  • 主要应用场景:中低端智能手机

    二、性能表现实测分析
    1. CPU性能对比
  • 安兔兔V7多核得分约3500,落后于同期骁龙615的竞品联发科MT6752(约4500分)
  • Geekbench 4单核600/多核2200,对比骁龙618(单核1000+/多核3500+)差距显著
  • 异构计算缺陷:四个1.0GHz小核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实际性能仅相当于四核A53

    2. GPU图形能力
  • 3D Mark SlingShot Extreme得分不足200,无法流畅运行《王者荣耀》高画质
  • 对比同期产品:Adreno 405比骁龙617的Adreno 405(高频版)低15%性能
  • 游戏实测:45帧稳定运行《穿越火线》,《刺激战场》需降为720P低画质

    三、市场定位与竞争格局
  • 发布时间:2014年Q4,恰逢64位移动芯片爆发期
  • 目标价位:主打800-1500元价位段
  • 主要竞品对比:
  • 联发科MT6752(真八核全速运行)
  • 三星Exynos 7580(同为28nm但架构更先进)
  • 海思麒麟650(2016年推出即完胜)
  • 历史意义:首次将64位计算带入百元机市场

    四、用户痛点与常见问题
    1. 发热控制争议
  • 满载温度可达55℃(室温25℃环境下)
  • 散热解决方案:需配合金属机身+石墨片才能维持稳定
  • 典型故障案例:小米红米Note 3重度使用后出现降频至0.5GHz现象

    2. 软件兼容性挑战
  • Android 8.0以上系统优化不足,部分机型出现卡顿
  • 64位应用适配问题:2015年前应用存在兼容性缺陷
  • 内存瓶颈:搭配2GB RAM时多任务切换明显滞后

    五、经典搭载机型评测
  • 小米红米Note 3(2015):
  • 优势:金属机身+指纹识别+3060mAh电池
  • 短板:后期发热严重,MIUI系统占用过高
  • 魅族MX4(2014):
  • 亮点:5.36英寸2K屏+Flyme系统优化
  • 不足:存储扩展困难,RAM仅2GB
  • 华为荣耀4X(2015):
  • 特色:双卡双待+反向充电功能
  • 缺陷:摄像头表现平庸,快充协议不开放


    六、选购建议与使用技巧
    1. 适用人群
  • 预算有限的入门用户
  • 备用机/老年机选择
  • 特定功能需求(如双卡双4G)

    2. 购买注意事项
  • 优先选择3GB RAM版本
  • 重点关注散热设计(金属机身更佳)
  • 避免系统版本高于Android 7.0
  • 存储组合建议:16GB+TF卡扩展

    3. 使用维护建议
  • 定期清理后台进程
  • 关闭不必要的传感器
  • 降低屏幕刷新率至50Hz
  • 避免边充电边玩大型游戏

    七、历史地位与技术演进
    尽管骁龙615因性能短板饱受诟病,但它成功完成了两大历史使命:
    1. 推动64位计算普及至千元以下机型
    2. 验证了big.LITTLE架构在中端市场的可行性
    后续推出的骁龙616/617通过改进制程(28nm→28W)和架构平衡,逐步解决了发热问题。而真正终结其生命周期的是2016年发布的麒麟650,凭借Cortex-A53全核心1.8GHz+ Mali-T830的组合实现全面超越。
    八、总结与展望
    作为移动芯片发展史上的过渡性产品,骁龙615既见证了64位计算的普及浪潮,也暴露了早期异构计算的局限性。对于当前用户而言,除非有特殊需求,否则建议将预算提升至骁龙660或麒麟710级别。但若在二手市场遇到成色良好的机型,仍可作为应急通讯工具或特定场景下的性价比之选。




    欢迎光临 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http://www.wtstz.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