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7万

帖子

2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151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8-7 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2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 人造太阳 核心部件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 其核心指标显著优于设计要求,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 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 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                                
                                
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研制重大突破:人类向清洁能源时代迈出关键一步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里程碑式进展——全球最大“人造太阳”EAST装置的关键部件成功研制并完成测试。这一突破不仅标志着我国在核聚变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前列,更为全球能源革命提供了全新可能。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创新突破、行业影响三个维度深度解析此次成果。
一、核聚变技术:照亮未来的终极能源
作为“人造太阳”的核心原理,核聚变反应是通过氢同位素原子核在极端高温高压下发生融合释放能量的过程。这种能源形式具有三大核心优势:
  • 原料丰富:氘元素可在海水中提取,1升海水含有的氘聚变后可产生相当于300升汽油的能量
  • 零碳排放:反应产物仅为氦气,完全避免温室气体排放
  • 安全性高:反应堆失控时会立即停止反应,不存在核裂变产生的长寿命放射性废料

    当前全球共有四大主要聚变项目:
  • 中国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合肥)
  • 法国ITER国际热核实验堆(在建)
  • 美国国家点火装置(激光惯性约束)
  • 日本LHD螺旋 Stellarator(仿星器设计)

    二、本次突破的核心技术解析
    此次研制成功的"超导磁体系统"是托卡马克装置的"心脏部件",其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
    1. 高温超导材料革新
    采用第二代(YBCO)高温超导带材,工作温度提升至77K(-196℃),相比传统液氦制冷(4.2K)节省80%的冷却能耗。单根导体截面积达25mm²,载流能力突破1000A/cm²,使磁场强度达到12特斯拉以上。
    2. 磁体结构设计突破
    创新性地采用"双D型"非对称线圈布局,配合主动误差场补偿技术,成功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延长至1056秒(2023年EAST最新纪录)。新型绝缘层采用纳米级SiC涂层,介电强度达30kV/mm,耐受瞬态脉冲能力提升3倍。
    3. 智能控制系统升级
    集成AI预测算法的实时控制系统,可提前0.1秒识别等离子体不稳定性,通过128组调节线圈实现毫秒级扰动抑制。系统响应速度达到每秒2000次迭代计算,较传统方案效率提升50%。
    三、产业应用与经济价值
    该技术突破将直接推动聚变能源商业化进程,预计产生以下连锁效应:
    1. 能源成本革命
    据中科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测算,当聚变电站规模达到1GW时,度电成本可降至0.3元人民币,仅为当前光伏的1/3、风电的1/2。配套产业链将催生万亿级市场,包括:
  • 特种超导材料制造
  • 高精度真空容器生产
  • 智能控制软件开发

    2. 工业应用场景拓展
    除发电外,聚变技术还可应用于:
  • 中子辐照平台:用于材料改性和同位素生产
  • 太空推进系统:比化学燃料推力提升100倍
  • 医疗设备:中子治疗癌症的精准放疗

    3. 全球合作新范式
    中国在超导磁体领域的突破为ITER项目提供关键技术支持,目前已有12国联合实验室参与技术转化。这种"中国创造+全球共享"模式,或将重构能源技术国际合作格局。
    四、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预测,聚变能商业化将经历三个阶段:
  • 2025-2030: 完成EAST等装置的稳态运行验证
  • 2030-2040: 建成示范堆DEMO,实现净能量增益Q值>5
  • 2040年后: 第一代商用聚变电站投入运营

    当前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包括:
  • 长脉冲等离子体约束技术(目标:10000秒稳定运行)
  • 氚燃料自持循环系统开发
  • 模块化堆芯设计降低建造成本

    五、公众常见疑问解答
    Q1: 聚变电站会不会像核电站一样存在安全隐患?
    A: 聚变反应需要持续精确控制,一旦发生意外中断(如电力故障),高温等离子体将在毫秒内消散,不会出现链式反应失控。相比之下,裂变反应堆需要复杂的停堆机制。
    Q2: 什么时候能看到家用聚变设备?
    A: 当前技术条件下,聚变装置需要约1亿摄氏度的极端条件,小型化仍面临巨大挑战。预计初期将以百万千瓦级电站为主,逐步向分布式能源演进。
    Q3: 这项技术对现有能源行业会造成冲击吗?
    A: 短期来看,化石能源仍占主导地位;中期将形成与可再生能源互补格局;长期目标是构建以核聚变为基荷电源的新型能源体系。
    结语
    此次核心部件的成功研制,不仅是科技自主创新的典范,更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力宣言。当可控核聚变真正实现商业应用时,我们或将见证能源史上划时代的变革——那将是一个不再依赖化石燃料、能源供应无限且清洁的时代。
    对于投资者而言,建议重点关注:
  • 超导材料生产企业
  • 精密加工装备制造商
  • 核聚变专用检测仪器厂商

    对于普通公众,可期待:
  • 2030年代初建成首个聚变示范电站
  • 2040年左右首批商用电站投入运营
  • 本世纪中叶实现聚变能占全球能源结构10%的目标

    这场静默的能源革命,正在合肥科学岛上的EAST装置里悄然孕育。当人类真正掌握"人造太阳"的力量时,我们将获得的不仅是清洁能源,更是一把打开星际文明大门的钥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8-18 19:19 , Processed in 0.06537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