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0|回复: 0

女乒谁的天赋最好?不是王楠、邓亚萍,是烟酒不离身却拿59金的她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0

回帖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8616
发表于 2025-9-29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她曾是叛逆少女,烫头抽烟样样不落,也曾是国家队的“钉子户”,大循环一战成名。
短短八年,她手握59枚金牌,却在22岁时挂拍退役,转身去谈恋爱、出国、留学、创业、再办学。
她的名字叫曹燕华,许多人把她的成功归功于“天赋”。

但真正了解她的人知道,她不止是“最有天赋的女乒选手”,更是中国乒乓球史上,最敢活成自己的人。
一别看她后来在世乒赛上横扫一切,小时候她的梦想,其实更偏向文艺界。
音乐老师说她手指长、适合弹琴,她自己也幻想着做个穿纱裙坐在钢琴前的“小天才”。

不过,这梦想还没成形,就听到了爸爸的那句“打球去”。
乒乓球在当年,是居民区的主流生活方式。
谁家孩子能打出几个旋转球,立马能在弄堂里站住脚。

曹家更是全员乒乓:堂哥、姐姐们个个上球台,曹燕华要是不加入,都显得跟家里没血缘关系似的。
她2岁开始捡球,5岁上台训练,上小学前就要清晨练一会儿,回家吃口饭再去学校,放学后还要再上球台。

父母表面上看是“体面工人”,实际上家里早年因病欠了一身债,两位姐姐又相继患病。
爸爸工资一个月三四十块,还是咬牙给她买了那块五块钱的红双喜球拍。
可有了球拍还不行,她是“游击派”,也就是没有科班基础,靠捡球和跟着家人乱打一通上位的。

这种“野路子”一进国家队,就被现实教育了——打球失误多、基本功薄弱、训练强度一上来,就直接人仰拍飞。
有好几次,她在多球训练中直接虚脱在地,心率一度还测不出来,吓得大家差点以为她魂都练飞了。
训练之艰苦,用她后来的话来说:“那一年,基本上每个月穿坏一双球鞋。”

而且不是普通磨损,鞋底直接见底,她打法讲究全台跑动,横扫式弧圈,脚下没劲等于废武功。
所以你看她赢球时轻松,背后却是脚底板和地板的每一次“亲密摩擦”。
她的翻身仗出现在一次“大循环”赛制中——24人对打,每人23场,这种比赛一般是“老选手”才能笑到最后。

而刚进队的她战术不成熟、打法不规矩,最终却以仅输一场、小分领先的优势夺冠。
1981年,她被安排将世乒赛金牌“送给”童玲,不争不吵、听话照做。

两年后重逢,她以技术碾压式的比赛“拿回面子”,也顺势将冠军奖杯抱回了家。
二那届比赛还有个“意外”:她决赛前居然在场馆后面睡觉。
据传,是因为前一晚跟朋友在录像厅看录像看到天亮,再加上午场打了半决赛,实在困得不行,才找个角落眯了一觉。

这在纪律森严的国家队里,可不是小事。
但主教练居然把这当成“胜利信号”,转头告诉领导:“她状态好得很。”
果不其然,她起床就进场,照样3:0干净利落夺冠。
1983年、1985年,曹燕华在世乒赛一举凑齐了“四金大满贯”,手中还握着59枚金牌,这个成就在当时的女乒领域堪称顶流。

更关键的是,那时候乒乓球还没进奥运会,世乒赛就是“天花板”。
她在22岁就“封神”,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后来会选择早早退役,把时间留给生活。

而这个退役,也挺有她的风格:干净利落,没跟谁商量。
她拿了冠军,第二天就交了封“告别信”,打包行李回上海。
原因说来简单又直接——她想恋爱,想结婚,想当个“正常女人”。

当时的她,正沉浸在和施之皓的感情中,而那个年代的女运动员,谈恋爱本身就是一种“勇气”。
在别人都偷偷摸摸的时候,她和施之皓谈得坦坦荡荡。
那会儿的国家队不是现在的全民偶像孵化基地,更像是全封闭管理的军事单位。

什么“恋爱自由、发型个性、穿搭自我”,通通不存在。
想在队里活得顺利,最好把头发扎成马尾、衣服规整合身、表情管理到位。
但曹燕华的日常操作是——毛衣亲手织,发型亲自剪,训练间隙还搞生日派对,别人写训练总结,她写检讨信。

最离谱的一次是因为画了眉毛被批评“不务正业”,这在现在听来简直像段子。
于是管理层急了,把施之皓直接“调离现场”。

可两人没因此断掉,而是顺利登记结婚,成了当时乒坛为数不多的“金童玉女”组合。
婚后两人去了德国,买别墅、养狗、开中餐馆、搞中德贸易,生活过得既体面又自由。

可曹燕华慢慢意识到,这种“一眼望到头”的日子,和自己拼惯了、跑惯了的人生节奏,格格不入。
三1996年,曹燕华拎着一身“前世界冠军+海外创业归来”的身份回到上海。

别人都以为她是来收荣誉、享清闲的,结果她一转身扔掉了体面的光环,决定干票大的——开一所自己的乒乓球学校。
不是挂名顾问,不是挂靠单位,是她亲手从零搭起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乒乓学校。
这不是简单把球台摆几张、招几个学生来拍拍球,而是她心里憋了多年的理想落地。

她想做一套不只让孩子打得好球、还能读得好书的“文武双修”体系。
宝山区一个400平米的简陋训练场成了曹燕华的“创业试验田”。
首批学员只有8个,还是从别处“被放弃”的孩子,那年头也没有什么“素质教育”这个说法,别人都当她疯了。

可她干得有声有色,哪怕当时记者上门拍摄,她都笑着招呼。
虽然18张球台上只站了8个学生,镜头里空得像开馆仪式还没开始的体育中心,她也毫不在意。
这场“从地板缝里挖人”的招生战,最终培育出了一批实打实的国家队选手,其中最有名的那位叫许昕。

当年他不过是个从徐州跑来上海的小男孩,直板打法在当时都快成“博物馆战术”了,谁都没指望他能成气候。
但他性格里的那点“混不吝”,倒是正合曹燕华的脾气,别的孩子练球循规蹈矩,他偏偏说:“我喜欢打比赛。”
简单一句话,倒像极了她当年面对国家队选拔时那股“不按规矩出牌”的劲儿。
热点新闻-女乒谁的天赋最好?不是王楠、邓亚萍,是烟酒不离身却拿59金的她(1)
于是她给了许昕最大的信任,也给了他最自由的发展空间。
几年后,许昕打进国家队,17岁拿下世乒赛混双门票,还一路冲上奥运冠军的领奖台。
再看当初那个“不被看好”的小男孩,成了国乒最具创造力的选手之一,而曹燕华在采访中提到他时,比她自己夺冠还重三分。
热点新闻-女乒谁的天赋最好?不是王楠、邓亚萍,是烟酒不离身却拿59金的她(2)
除了开学校,她还写自传、拍电视剧、注册实业公司,乒乓球这条路不是走一遍就结束。
2009年,她学校十周年庆典上,蔡振华、施之皓等老将新星齐聚一堂,那场面像是一次国乒历史大团圆。
她说过,59枚金牌不是最自豪的事,能让孩子在球场上挥汗如雨,又能在课堂上埋头学习,才是真正想做的事。”
热点新闻-女乒谁的天赋最好?不是王楠、邓亚萍,是烟酒不离身却拿59金的她(3)
这句话听起来普通,但从她口中说出,分量却十足。
结语如果你也曾因为“不合群”“爱打扮”“有主见”而被说成是“问题少女”,那或许你也能从她的故事里,看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答案。
参考资料
木匠.曹燕华,国乒第一代“大魔王”的故事.北广人物杂志,2020,39:1-3
曹燕华:我的国球情.腾讯新闻 [引用日期2023-09-27]
小球大乾坤|世乒赛四项大满贯得主曹燕华:我的人生,没有遗憾.新民晚报-百家号 [引用日期2024-08-08]
施之皓秘密离婚内幕:为事业劳燕分飞 分手才更懂你.新浪网 [引用日期2024-08-0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0-3 12:54 , Processed in 0.5403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