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0|回复: 0

阿根廷豪赌大豆产业,开启“零税卖粮”,只为讨美国主子欢心?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0

回帖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8874
发表于 2025-9-29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编辑:康康
阿根廷正围绕着大豆,展开一场近乎疯狂的豪赌。
面对国家外汇储备眼看就要见底的困境,如何稳定选举前的汇率成了米莱政府火烧眉毛的任务。可是让全球都没想到的是,阿根廷为了赚钱,居然选择了“自残”。
一句“0关税贸易”不仅惊呆了全球,更是让隔壁的特朗普气的跳脚,然而有意思的是,中国却因此赚了个盆满钵满,这是怎么一回事?

一捧美元一地鸡毛米莱政府这次的目的其实并不复杂,就是想靠着这波激进的“0关税”政策,在10月31日之前,紧急筹集70亿美元外汇,让日子能勉强过下去。
然而可笑的是,米莱政府这天上掉“馅饼”的政策落下来后,砸中的却不是自己。而且除了给别人做嫁衣外,还把特朗普给气的够呛。

从米莱宣布“0关税”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市场就嗅到了危险气息,阿根廷人开始担心,政策刺激下的集中抛售,会导致价格瞬间崩盘。
因为真正能从这场政策红利中分一杯羹的,是那些有能力囤积居奇的大型贸易商。这些贸易商等的就是这一刻。而那些早已把粮食卖掉换钱过日子的小农户,不仅一分钱好处也捞不着,反而可能要承受粮价暴跌带来的二次伤害。

事实上历史早就给过教训:阿根廷上一次大规模减税,虽然换来了创纪录的单月出口申报量,可粮价也应声下跌,农民的口袋依然空空。
难怪这项政策被国内舆论毫不留情地批评为“临时抱佛脚”,是“从农民手里硬抠美元”。于是愤怒的农民曾将拖拉机开到总统府门前抗议,而出口商们则集体向政府施压。
这捧期望中的美元,还没焐热,就在国内搅起了一地鸡毛。

摇摆在大象之间除了国内闹得不可开交,米莱政府的“大豆外交”也没有取得预期效果,本来想着在中美这两个巨人之间左右逢源谋取利益,结果却两边讨不到好。
比如米莱政府的第一步,就是毫不掩饰地向华盛顿示好。他曾与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会面,甚至公开将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称为“刺客”,姿态摆得极低。

今年七月,一艘载有30万吨美国转基因大豆的货轮,贴着阿根廷的标签,试图闯关中国海关。这被外界普遍解读为,米莱政府在协助美国规避中国的关税壁垒,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投机。
然而,美国的反应却给这位新朋友泼了一盆冷水。华盛顿方面口头上赞赏有加,但在真金白银的援助上却极为吝啬,阿根廷渴望的实质性经济贷款,连影子都没见到。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阿根廷努力讨好美国的同时,它的“零税”大豆政策,却在商业上给了美国农场主沉重一击。作为全球第三大大豆生产国,阿根廷的免税大豆价格瞬间与美国持平,甚至比巴西的便宜了10%以上。
政策实施的时间,恰好与美国大豆的收获季重叠,形成了最直接的竞争。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应声跌至六周以来的最低点。

如此一来,本就因中国市场转向南美而叫苦不迭的美国大豆产业,日子更加难过,他们的价格比2022年时已经暴跌了40%。特朗普政府甚至曾反过来威胁,要对阿根廷加征惩罚性关税。
亲美路线,换来的不是援助,而是市场的背刺和政治上的空头支票。而另一边,那次“换标”的冒险,则彻底激怒了中国。

雷霆之怒接踵而至。中国暂停了所有阿根廷大豆的订单,约2800万吨的大豆瞬间滞留在阿根廷的港口,动弹不得。豆粕、碳中和牛肉等一系列贸易协议,也都岌岌可危。
在双重压力之下,米莱政府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那个曾经的“刺客”,转眼间变成了“一个有趣的贸易伙伴”。这场笨拙的外交摇摆,清晰地暴露了一个小国在大国博弈棋盘上的脆弱与无奈。

你的豆子谁说了算阿根廷的这场信用危机,谁也没想到,竟意外地催生了一场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规则革命。而这场革命的主导者,正是被激怒的中国。
“换标大豆”事件中,中国海关展示了远超传统查验手段的硬核实力。他们动用了基因检测技术,精准识别大豆的“身份”。无人机和卫星图像,则能追根溯源,让货物来源无所遁形。在绝对的技术实力面前,任何伪装都显得苍白无力。

当中国在风波后恢复部分采购时,游戏规则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产地证明,一夜之间成了一张废纸。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全新的、由数据和技术构建的信任体系。
新订单附加了前所未有的严格条件:必须提供大豆种植地的GPS坐标,完整的运输记录,以及详尽的检测报告。

虽然要求严格,阿根廷却别无选择,只能全盘接受。他们只能紧急强化了产地认证体系,引入了区块链溯源芯片,甚至向中国海关开放了出口数据的实时监控权限。
这股风潮迅速席卷了整个南美。巴西、乌拉圭等竞争对手,眼看阿根廷的遭遇,纷纷主动提高自身的供应链透明度,生怕下一个被踢出局的就是自己。全球农产品贸易的话语权,正悄然从生产方,向拥有市场和技术的买方转移。

结语回过头看,阿根廷围绕大豆的这场豪赌,最终变成了一场谁也没赢的悲剧。在国内,它没能弥合裂痕,反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公。
在国际上,它没能长袖善舞,反而暴露了外交上的天真。在全球贸易体系里,它亲手催生了自己难以适应的新规则。

这场危机留下的最深刻教训或许是:对于一个经济根基不稳的国家来说,任何投机性的短期政策和在地缘政治棋盘上的轻率摇摆,都换不来真正的安全。
在一个技术让一切越来越透明的世界里,国家的信用,才是最硬的通货。而信用的崩塌,远比货币的贬值,更难修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0-3 19:26 , Processed in 0.35891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