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8|回复: 0

静海抗战故事丨静海籍抗日英烈——董健民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0

回帖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9452
发表于 2025-9-3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静海
抗战故事

80年前,静海大地曾浸染英雄血;80年后,伟大精神赓续传承催人奋进。
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静海融媒推出“静海抗战故事”专栏。这里有党在运河岸边的隐蔽斗争,有村落间与敌人的智勇周旋,有平凡百姓的挺身而出……每一段故事都是历史的注脚,每一位英雄都是精神的坐标。
让我们循着这些浸透着硝烟与热血的记忆,读懂静海儿女的家国担当,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静海大地上薪火相传。


静海籍抗日英烈——董健民

董健民,女,1923年出生,静海县蔡公庄镇刘祥庄人。1939年春,16岁的董健民在她的叔父、中共地下党员董秋斯的引导下,与两个姐姐一起南下,辗转参加到抗日救国的行列中。1940年,她们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相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41年,董健民调到中共中央社会部机要科任机要员。她怀着满腔热情,努力工作,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她乐于助人,在同志们中间很有威信。1942年,她和在机要科一起工作、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共产党员钟琪在枣园一间普通的窑洞里举行了婚礼。在喜庆的日子里,他们俩发誓,为了千百万人能够得到解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宁可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决不能泄露党的机密,“誓与密码共存亡”。婚后他们工作上互相激励,学习上互相帮助,生活上互相体贴,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作出了争取东北、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战略决定,并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抽调大批干部和部队进军东北。董健民和钟琪夫妇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局工作。
1946年10月,董健民和钟琪由延安被派往大连情报站工作,当时随行的还有几位同志。他们夫妇带着通讯密码,抱着不满2周岁的儿子从延安出发,在交通员的护送下先到烟台,然后准备乘普通商船经渤海湾去大连。当他们乘坐的商船驶进渤海水域时,突然遭到国民党军舰的炮火拦截,他们的孩子也被弹片击伤。接着,敌舰逼近商船,荷枪实弹的国民党军警准备登船大搜查。匪兵狂叫:“不要放走共产党!不要放走八路军!”面对这一危急情况,董健民冷静地分析了自己的险恶处境,并迅速作出了抉择:宁可牺牲全家人的生命,也决不能让党的机密落入敌人手中。他们把携带的密件紧紧贴在胸前,一家三口抱在一起,毅然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董健民、钟琪为了党的事业、为了新中国,壮烈牺牲。董健民年仅23岁。

董健民一家遇难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山东省委和华东社会部,之后以电报和书面报告的方式送达延安中央社会部,罗青长、王涛江、刘涌等社会部的领导和同志们在1947年初从延安撤退之前,专门为两位革命烈士举行了追悼会。
1983年6月20日,中央调查部举行了两位烈士的遗像安放仪式。会后,烈士的遗像镶嵌在盖着党旗的骨灰盒上,安放于香山的万安公墓。骨灰盒内没有骨灰,也没有遗物,只有一张悼词。2005年6月,两位烈士的骨灰盒移放至八宝山革命烈士骨灰堂。
由区委宣传部供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0-4 01:37 , Processed in 0.51809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