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9|回复: 0

中国经济只能领先一代人?2070年或被美印反超!靠这招能稳住优势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0

回帖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9464
发表于 2025-10-1 0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辑丨苏木文丨苏木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2070年中国经济会被美国和印度反超?

学者梁建章曾经认真分析过,中美印三国的经济走向,认为我国经济是吃到了人口红利!
难道人口数量,真的就能决定一个国家经济地位吗?
在瞬息万变的未来,到底什么才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呢?

智慧比数量更重要最近一种声音越来越响,说到了2070年,我国的经济体量可能会被美国,甚至是印度给反超了。
这种预测背后有个挺吓人的逻辑,企业家兼学者梁建章先生就曾撰文探讨过,说中国人口可能以每代人减半的速度萎缩。

听起来,人口数量减少,国力便会随之衰弱?
此观点乍听似有逻辑,却值得深思细究,人口与国力之间的关系,远非如此简单直接。
但问题是,决定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地位的,真的就只看户口本上有多少人吗?

这套老算法,在21世纪下半叶的全球大竞争里,恐怕已经不够用了,想看懂未来,我们得换一套新配方。
这场超级竞赛的决胜关键,已经不是人头的多少,而是脑袋的质量、技术的自主权,以及全球网络的深度。

人口规模当然重要,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就把人的生产放在第一位,可过去我们总盯着物质层面,忽略了人的质量。
国力之根基系于工业,工业之命脉存乎工业人口,而非单纯的人口总数。
工业人口作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对国力的提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印度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它的人口已经超过了我们,而且年轻人比例很高,这看起来是巨大的优势。
但掀开这层光鲜的外衣,底下的问题却很棘手。
巨大的贫富差距像一道天堑,让无数贫困人口根本没有机会接受像样的技能培训。

根深蒂固的社会结构性障碍,如印度繁杂的种姓制度,宛如横亘的巨石,它极大地阻碍了教育的广泛普及,也严重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成为社会发展的沉重羁绊。
更要命的是,印度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低得惊人,只有20%左右,这相当于把一半的潜在人力资源给雪藏了。
人再多,不能转化成高素质的产业大军,就只是个数字而已。

反观我们自己,人口红利确实在减弱,但一场深刻的质量转型正在发生,我们不再单纯拼数量,而是开始拼质量。
每年海量的大学毕业生,正在构成一个庞大的工程师红利,这股新生力量,正成为我们产业升级、技术突破的底气,在很大程度上对冲了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影响。

回头看看历史,这事儿其实早有先例,18世纪的英国,人口在欧洲根本排不上号,但它用蒸汽机开启了工业革命。
20世纪的美国,也不是靠人多,而是靠电力和流水线,一跃成为世界霸主。
历史一次次证明,技术革新带来的效率飞跃,其能量远远超过人口的简单堆砌。

技术是新的入场券如今这个时代,后发国家想实现工业化,环境已经大不一样了,过去美国出于战略需要,扶持过日本和韩国的工业化。
但今天,轮到印度想往上走的时候,情况完全变了。

美国自己正头疼产业空心化的问题,天天喊着制造业回流,在这种背景下,美印之间在工业化发展上,存在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美国不仅不会扶持,反而可能处处设卡。
在芯片制造这些高精尖领域,美国对印度的技术封锁和出口限制已经摆在台面上。

印度想要攀登高端制造业,却发现头顶上有一块看不见的玻璃天花板,技术瓶颈成了它绕不过去的坎。
技术自主权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加分项,而是决定你有没有资格上牌桌的生死线。
中国显然深谙此道,我们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工业体系,从长三角到粤港澳大湾区,强大的城市群就是经济的发动机。

更重要的是,我们正不计成本地投入研发。
2023年中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4%,几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准,这一成果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科研投入领域的显著进展,呈现出积极向好之态,尽显其蓬勃发展的强劲潜力。

正是这种持续的投入,让我们在5G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未来赛道上,拥有了和世界顶级玩家并跑甚至领跑的实力。
中国高铁技术更是成了国家名片,这一切都是为了摆脱技术依赖,打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产业链。
未来的经济竞争,早已不局限于国境线之内,谁能构建更广阔、更有韧性的全球网络,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这样一盘宏大的棋局。
截至2024年末,此倡议已广泛覆盖152个国家与32个国际组织,在其推动下,直接投资规模颇为可观,总额逾一万亿美元。
这绝不是简单的撒钱,而是在构建一个海外经济中国。

具体的玩法是,我们在沿线国家建设工业园区,输出我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然后与当地年轻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相结合。
比如在斯里兰卡的某个园区,当地工人的工资能达到平均水平的5倍,这种模式既为我们自己的企业拓展了海外市场,也给伙伴国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就业、税收和工业化的机会,是个双赢的局面。

这种全球化的产业布局,本质上是创造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庞大的经济生态系统。
它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经济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即便国内面临某些结构性压力,这个全球网络也能提供强大的支撑。
中国的未来,并非由一条简单的人口曲线就能决定,它真正的底牌,是在人力资本质量、技术自主权和全球网络构建这三条新赛道上的综合表现。

我们当然面临着严峻的人口挑战,政府也已经开始调整政策鼓励生育,但同时那些前瞻性的战略布局,也展现出了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
相比之下,印度潜力虽大,但它要解决的内部改革和要应对的外部环境挑战,都更为艰巨。
要说中国在21世纪下半叶维持全球经济的领先地位,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结语那么大家是会更关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哪些优势?
又觉得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再加把劲,才能在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竞赛中稳稳立足?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一起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出出主意。

参考资料:
经济日报《梁建章:人口结构年轻化有助于推动创新》
梁建章《梁建章:21世纪后半叶是否会迎来“印度的时代”?》

热点新闻-中国经济只能领先一代人?2070年或被美印反超!靠这招能稳住优势(1)

热点新闻-中国经济只能领先一代人?2070年或被美印反超!靠这招能稳住优势(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0-4 10:39 , Processed in 1.19108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