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5|回复: 0

绵阳泗王庙荣膺 “四川省大禹文化传承基地”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0

回帖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7956
发表于 2025-10-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烟火里的古刹换新声


9 月 23 日,绵阳城区铁牛广场内的泗王庙,“四川省大禹文化传承基地” 授牌仪式暨大禹讲堂活动在此举行。当日,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会正式为泗王庙授牌,这座隐匿于市井烟火中的百年古刹,从此成为承载、传播大禹文化的重要平台,让流传千年的治水故事在新时代奏响新声。

泗王庙虽地处铁牛广场百姓大舞台古乐楼后侧,红墙灰瓦掩映在日常烟火里,却藏着深厚的文化根脉。中国禹羌文化研究基地主任、四川省大禹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德书介绍,早在 1958 年,绵阳文史研究者文建荣便在附近老船工陈代远的指引下探访泗王庙 —— 彼时的庙宇虽显破旧,却是典型的青瓦木构四合院,内有 “德耀中华” 木质匾额、镌刻鲧禹功绩的模糊楹联,神龛上供奉着帝颛顼、鲧(泗王,大禹之父)、禹母修己的木刻灵牌,还有头戴斗笠、身披蓑衣、手持耒锸的大禹塑像,墙面上 “水经图”“治河图” 等水墨画,生动再现了鲧禹治水的壮阔场景。文建荣据此提出 “泗王庙为祭祀鲧与大禹的庙宇”,其研究成果《泗王庙寻踪记》更被收入《绵州古城大夏秘史的探讨》,为庙宇的文化定位留下关键佐证。

在文建荣研究基础上,李德书查阅史料、结合多年实地考证,形成《四川绵阳泗王庙与鲧禹崇拜》研究成果,进一步理清了泗王庙与大禹文化的深层关联:庙中主祀的鲧,曾奉尧之命治水九年,以 “筑堤防洪” 之法与水患抗争,虽未彻底平息灾情,却为其子大禹后续 “疏导治水” 积累了宝贵经验;“泗王庙” 的名称,亦与大禹出生地 “泗耳河”(今涪江支流百草河)音变相关,是后人对鲧禹父子治水功绩的铭记。

史料推测,泗王庙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 年)—— 彼时涪江暴涨改道,冲毁绵州城东北二门,百姓为祈求鲧禹庇佑,集资在城北涪江边建庙,因避讳 “鲧王” 与 “滚王” 谐音,故定名 “泗王庙”,庙宇为青瓦木构四合院形制,包含山门、乐楼、厢房与正殿,奠定了如今的建筑格局。

岁月流转中,泗王庙的功能也随之演变:民国时期,周边形成铁牛街,成为涪江北河渡口的商贸要地,庙内一度变身山货、水货交易市场,但 “治河图”“耕田图” 等壁画仍留存至今,默默诉说着治水往事;1998 年,绵阳启动铁牛街片区旧城改造,泗王庙所在区域规划为铁牛广场,改造中遵循 “修旧如旧” 原则,保留庙宇主体结构,尤其将全省现存最早的清代乐楼之一原样复现,让古建在现代广场中重焕生机。如今,庙内仍会举办祭祀活动,市民参与其中,让千年治水信仰得以赓续。

授牌仪式后,“大禹讲堂” 在泗王庙旁的天青苑川剧演艺中心开讲。李德书以《走进泗王庙》为题,将上古鲧禹治水的传说、泗王庙的百年变迁娓娓道来,把历史典故与文化内涵融入生动讲述,台下听众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轻声赞叹,仿佛跟着故事穿越千年,触摸到了那份 “与水抗争、为民谋福” 的初心。

当 “四川省大禹文化传承基地” 的牌匾稳稳挂在泗王庙的白墙上,这不仅是对一座古刹历史价值的认可,更是对一种精神的加冕 —— 从康熙年间百姓集资建庙的虔诚,到如今广场上孩童听治水故事的好奇;从壁画上斑驳的治水图景,到未来这里将开展的研学、展演、民俗活动,泗王庙早已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而是一条串联起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

涪江水依旧奔腾,泗王庙的红墙灰瓦在烟火中静静矗立。往后,当市民漫步铁牛广场,抬头望见庙檐飞角,也许就能想起鲧禹父子 “九载治水、矢志不渝” 的坚守;当游客走进这座基地,触摸那些留存的匾额、塑像,也许能读懂绵阳人刻在骨子里的 “自强不息、务实为民” 的品格。千年治水故事,不会止于书页,更会在这座古刹里、在这片土地上,伴着新时代的风,一次次被讲述、被传承、被续写,成为绵阳的文化底气与精神亮色。#绵阳头条#​

(柳潇 文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0-3 04:23 , Processed in 1.4658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