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22|回复: 0

今日中秋,记得:无论多忙,1不去、2不挂、3不送、4不吵、5要吃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0-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轮当空,清辉满地”,转眼间已至十月六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将至。此时地球运行至太阳与月亮之间,三者几近成线,圆月高悬,人间共赏。中秋,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寓意秋季已过半,天气自此转凉。
古人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秋之“秋”,正值收与藏之间,白昼渐短,夜色渐长。气候自炎热转为清凉,天地间的气息由浮躁归于平和,正是“秋分养静”的时候,人心也当如天之清朗,气之宁和。
追溯古礼,《周礼》有载:“中春击土鼓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意为春迎热、秋迎凉,这是古人顺应天地气候的仪典。那时的“中秋”,尚非节日,而是节气中的“秋中”,象征季节的转折与阴阳的均衡。
而今的中秋,不仅承续了古人“夜迎寒”的节序,也寄托了人们对团圆的期盼。月圆人聚,光洒万家,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刻。正如古语所言:“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年流转,此夜尤明。

今年中秋节不一般,为何今年中秋是“晚中秋”?中秋有啥风俗?“月到中秋分外明”,2025年的中秋节落在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细算下来,这比秋分晚了整整半月,属于“晚中秋”。老话说:“早中秋雨水多,晚中秋多晴空”,也就是说,今年的中秋更可能风清月明,适合赏月团圆,秋田收晒皆宜。
中秋节虽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但阳历的时间却常有早晚差异,这是农历“置闰调节”的结果。中秋在秋分之前称“早中秋”,之后则为“晚中秋”,这正是古人观天测节、以时为序的智慧体现。
秋分与中秋,其实一脉相承。秋分平分昼夜,中秋平分秋季,都是“阴阳均衡”的象征。古人云:“秋分夕月,春分朝日”,意在顺应天地之气,敬畏自然之理。这也让中秋节在时序上更具“承上启下”的意味。
中秋节的起源,正是从秋分的“祭月”礼仪演变而来。《周礼》有“夕月以祀”的记载,帝王在秋分之夜,设坛敬月,祈愿国泰民安。后来人们发现秋分夜未必月圆,便将祭月之礼移至“八月十五”,从此中秋节逐渐形成。
到了唐宋时期,赏月、食饼、猜谜、举盏成了民间雅事,诗人苏轼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明清之后,中秋节更成了仅次于春节的团圆盛日,一轮明月寄托了无数人的乡思与牵念。
如今的“晚中秋”,既是岁月的馈赠,也寓意收获与圆满。秋色正浓,天高气爽,无论身在何方,人们依旧能在同一轮明月下,心怀团聚,静赏人间的清辉与安然。

故,今日八月十五中秋,正值秋分时节,有空没空,记得:1不去、2不挂、3不送、4不吵、5要吃,莫触忌讳,别忘了叮嘱家人!且听古人之言,看其中是否藏着生活的智慧。
1不去:不去夜访串门中秋夜,本是团圆的时刻。古人云:“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家人围坐灯下,其乐融融,是一年中最温柔的光景。若这时登门打扰,就少了几分体面,多了几分冒昧。中秋不串门,是一种分寸,也是一种体谅。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可见当年的人,无论贫富,都愿意为这份宁静与月色留出空间。此夜若贸然造访,打乱人家的节奏,即便主人笑迎,心中也难免有几分为难。
古语说得好:“中秋不走夜门。”意思并非拒人千里,而是让人学会“留白的礼节”。节日的温度,不在喧闹,而在安静。夜色清明,灯火温柔,陪家人吃一顿饭,或给远方的亲人打一通电话,已胜过万语千言。
秋分在前,中秋在后,天地清和,万物归宁。人也该学会静心收敛,不扰他人,不累自己。中秋夜最美的祝福,不在脚步匆匆,而在那一句“家中有灯,人都安好”。

2不挂:不挂蜡花灯中秋节的夜晚,灯火阑珊,是一年中最温柔的光景。古人云:“花灯照夜色,月影映人心。”挂花灯,原本是人们祈福平安的一种方式,寄托着对丰收与团圆的期盼。到了唐代,这项习俗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了节日里最热闹的一幕。
那时候的人,提灯出游,灯光映月,别有一番人间烟火气。只是古代的花灯多以蜡烛为光源,一旦遇风倾倒,极易引发火患。秋分后天干物燥,风势频繁,一点星火,便可能成灾。正所谓“火起于微末,祸成于疏忽”,古人敬火如敬神,这份谨慎,值得今人铭记。
如今灯具早已进步,电灯、LED灯取代了明火,光影柔和而绚烂。我们仍可在中秋夜挂灯赏月,但要记得安全为先,让温情不被意外打断。花灯之美,不在火光,而在人心。
秋分与中秋相继,天地清宁,万物收成。灯火,是人间的温度;团圆,是节日的主题。中秋不挂蜡灯,不是舍弃仪式,而是让传统更贴近生活,用光与情,照亮这最圆的一夜。

3不送:不赠送单数礼中秋将至,月明人聚,也是送礼传情的好时节。古人常说“礼轻情意重”,可这“礼”,也要送得得体。中秋节讲团圆、讲圆满,所以古人特别忌讳送单数礼品,认为那象征着孤单与不全。
在传统文化中,“双”为和,“偶”为圆。人们更愿意送两盒月饼、四样果品,取“成双成对”“四季安宁”之意。反观单数,看似简单,却给人一种不平不稳的感觉。节日送礼,本是添喜添情的事,若失了对称的分寸,反倒显得生疏。
中秋是家人团聚的时刻,更是一种“礼”的传承。送双数礼,不光是形式,更是一种心意的表达,让往来之间多几分体面与温度。古语有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懂得这份平衡,情谊也就更长久。
秋分已至,昼夜平衡,天时与人心皆讲“和”。在这样的时节里,双礼寓意圆满,双心互映真情。礼成于形,情成于心,一份周到,胜过千言。

4不吵:不与家人吵架中秋节,是一年中最温情的日子。月圆人聚,一家人围坐赏月、品饼,笑语盈盈,其乐融融。这天最讲“和气”,古人常说“家和万事兴”,中秋不吵架,是对团圆最基本的尊重。
八月的气候平稳,昼夜均分,天地处在平衡之中。人也该随天而行,收敛情绪,让心静下来。若在这一天争执拌嘴,不仅坏了节日气氛,还让圆月失了圆意。节日是记忆,争吵留下的,只会是遗憾。
“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句老话提醒人们:明月映照的不只是天光,还有人心。中秋的不吵架,不是要人压抑,而是教人包容。懂得在该团圆的时候选择温柔,而非争辩,是一种智慧。
秋分之际,天平人心皆讲“和”。一句宽容,胜过千言;一次忍让,融化冷意。中秋的意义,不在于月饼的甜,而在于一家人能坐在一起,笑着看月,心意相通。

5要吃:要吃月饼中秋节吃月饼,是流传千年的老传统。古人云:“秋分夕月,礼敬天时。”最早的月饼,其实是“祭月之供”,用以表达感恩。到了唐宋之后,月饼从祭品变成美食,也成了人们寄情思念的方式,圆圆的形状,寓意“月圆人圆,事事圆满”。
八月十五,正值秋分前后,昼夜平衡、气候清朗,正是“天高气爽,桂香满城”的好时节。古人赏月品饼,不仅为食之乐,更为心之聚。正如诗中所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一口月饼,咬下的是甜蜜与团圆。
“人逢佳节倍思亲”,古时亲人远隔,常以月饼相寄,以圆寄情。哪怕只是一份微薄的心意,也能让天涯共此时。俗语说得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份“重”,不在礼物,而在心念。
中秋,不止是一顿饭、一块饼,更是一份回家的理由。无论你身在何处,都该在这天抬头看看那一轮圆月,低头咬下那一口月饼,让心也圆满,让思念有了着落。

总结:今日八月十五中秋,正值秋分时节里,不管多忙,再次提醒,大家牢记:1不去、2不挂、3不送、4不吵、5要吃,一定要记住,切莫大意,也别忘了叮嘱家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8 21:29 , Processed in 1.7405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