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7|回复: 0

美联储“二连降”+终止缩表:中国市场会成全球资金避风港吗?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0-30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文|周淇然
北京时间10月30日凌晨,美联储在10月货币政策会议上,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3.75%至4.00%之间,符合市场普遍预期。
美联储年内第二次降息25个基点至3.75%-4.00%区间,并宣布12月终止缩表,这一“宽松+流动性宽松”组合通过跨境资本流动、汇率传导、政策协同三大核心渠道,对中国金融市场产生多维影响。既为资本回流、政策自主空间打开创造机遇,也暗藏预期波动、跨境风险等挑战,中国市场在内外平衡中凸显韧性。

一、资本流动:外资回流提速,配置结构趋优美联储降息缓解中美利差倒挂压力,跨境资本加速回流中国。2025年三季度北向资金净流入超2000亿元,外资持股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升至5.2%的历史高位;债券市场方面,外资持有中国国债规模突破2万亿元,占比达4.8%,9月新增11家境外机构入市。配置方向上,外资从传统金融、消费转向AI算力、半导体等科技长大赛道,反映对中国产业升级的认可。
需警惕短期波动风险:美联储内部分歧与美国数据缺失可能引发外资异动,历史上政策预期修正时,北向资金单日净流出曾超500亿元,需做好流动性对冲准备。
二、货币政策:自主空间扩容,精准施策为主美联储降息为中国货币政策提供更大操作弹性。央行已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并开展9000亿元MLF释放中长期流动性,市场预期四季度可能实施0.25-0.5个百分点降准。但中国政策坚持“以我为主”,LPR连续8个月维持不变,聚焦精准支持实体经济,避免盲目跟随宽松。
这种差异化策略既通过降准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又以国债买卖操作稳定债券市场供求,为房地产风险化解、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定向支持,同时预留政策工具应对后续不确定性。

三、汇率市场:稳中有升显韧性,双向波动成常态人民币汇率在政策红利下呈现“稳中有升”态势,截至10月24日,美元兑人民币即期汇率报7.12,较4月升值约2%。支撑因素包括中美利差收窄至-80BP、前三季度4.3万亿元贸易顺差筑牢外汇储备基础,以及央行逆周期调节抑制单边预期。
但波动风险仍存:若美联储降息不及预期或美元走强,人民币可能面临阶段性贬值压力,美元指数单日涨超1%时,在岸人民币波动幅度可能达500个基点,企业需强化汇率风险管理。
四、股债市场:流动性驱动结构性机会股市:长大股领跑,估值修复延续
全球风险偏好回升推动A股、港股结构性行情,科技长大板块成为外资加仓核心。港股科技指数、A股半导体指数三季度涨幅显著,恒生科技指数15倍的PE估值较纳斯达克100指数存在40%折价,叠加南向资金加持,港股成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重要渠道。市场呈现“长大领跑、轮动加速”特征,产业升级主线确定性较强。
债市:利率平稳,外资增配持续
中国债市表现独立,10年期国债收益率稳定在2.7%-2.9%区间,较年初下降30BP。外资增配趋势明确,9月境外机构持有国债占比达52.9%,美联储终止缩表后全球债券久期缩短,进一步提升中国长端国债的配置吸引力,债市流动性保持充裕。

五、企业融资:成本下降,风险对冲加码美联储降息降低跨境融资成本,中资美元债发行利率从2024年6.5%降至4.8%,1-9月发行额同比增长50%,为房企化债、科技企业海外布局提供窗口期。金融债、城投债占比超六成,产业债占比逐步回升,债务结构持续优化。
需警惕外债风险:部分高杠杆行业外债占比超50%,人民币汇率波动超3%可能引发汇兑损失,企业应通过外汇衍生品对冲风险,增加人民币债务占比。
六、风险挑战:外部波动与内部平衡政策预期修正风险
美联储内部分歧加剧,12月降息概率从91%回落至67.8%,美国延迟发布的非农、CPI数据可能引发政策路径调整。若降息预期落空,可能导致外资短期撤离,北向资金单周净流出曾超800亿元,需警惕市场情绪逆转。
输入性通胀与跨境风险
国际油价、铜价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增加能源、原材料进口成本,压缩钢铁、化工等行业利润。同时,外资大规模流入可能加剧市场杠杆,A股两融占流通市值比例升至3.8%,需通过宏观审慎管理防范资产泡沫。#美联储再降息25基点 如何影响市场#

美联储“二连降”与终止缩表为中国金融市场带来结构性红利,资本回流、政策自主空间扩容、资产估值修复形成正向循环。但外部政策分化、预期波动等风险仍需警惕。中国市场应坚持“以我为主”,通过优化外资配置结构、强化跨境风险对冲、深化金融开放,将外部流动性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投资者需聚焦美联储12月政策表态、中美利差变化、央行操作三大信号,在波动中把握产业升级、估值修复主线,凸显中国市场的长期吸引力。(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9 10:42 , Processed in 0.87185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