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0|回复: 0

泰州夺冠,他们为什么不高兴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1-2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外省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年梯队为班底的泰州队,成了“苏超”冠军。

争议随之而来——网上有人说这支泰州队球员,多数都是东北口音。
澎湃的一篇《抱歉,确实没提前准备泰州夺冠的稿子》的推文瞬间10万+,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一种情绪。

但对于苏超的主办者来说,他们思考的重心放得更远:明年苏超要怎么办?

近日新当选的江苏省长,已对苏超做出了“部署”,要求“持续扩大城市足球联赛溢出效应”,“促进赛事与消费深度融合,推动赛事经济和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也是今年以来,江苏最高行政长官对苏超的第四次提出明确思路了。
区别于前任省长强调的“促进文旅体商深度融合”,这次新省长同时要求“体育产业”也要高质量发展。
口径的变化并非突然。
在我参加的多次高级别苏超调研座谈会上,江苏省相关高层领导,多次谈论到,要把苏超“办出水平”,其中就包括提升比赛的专业水平以及足球青少年人才的培养。
苏超应该越办越好,这一点不单是政府领导的要求,其实也是江苏老百姓,甚至全国人民都期待的。
但落到如何越办越好?水平越办越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不是以主办方的意志来决定的。
比较令人担忧的是,来之不易的苏超,正因为现象级的关注度,很有可能最后会成为“温室里的花朵”,比如行政力量这一“有形的手”,正在过多地“保护”苏超,从而让苏超逐渐失去它最热烈的支持者。
这并非危言耸听。
有一个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认为,苏超能火起来,关键是网络带来的流量,也就是说苏超的“命”是流量给的。
很多人可能并不爱听这句话,苏超比赛有魅力,组织水平也很高,这些都值得肯定,但这些都是“1”后面的“0”,流量、网络话题、热搜才是“1”。
有了“1”之后,苏超的文旅体商融合才转了起来,才吸引力6万多人去南京奥体看一场业余比赛,才让央视主动下场来直播苏超比赛。
这里不是否认“0”的重要性,这些“0”的出现,让苏超的影响力成倍地释放,最终成为了现象级的一个赛事。
回到“明年苏超如何办”这个话题上,随着今年赛事的火爆,政府着重在思考如何提高苏超水平,提高比赛水平,各个地市的主官领导,也都在谋划加强队伍的专业性,从而提高城市的名次。
但大家忽视了一个点是,苏超本质上是穿着足球比赛外衣的市民嘉年华,是一种城市文化的代表。
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这一点:
涌向球场的观赛者们,大多数都是第一次去现场看球,他们甚至对足球知识一无所知,驱动他们乐此不彼地参与其中,是因为他们在体验比赛带给他们的城市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在气势如虹的赛事活力面前,我们的领导们迷惑住了——他们分辨不出这到底是“竞技体育的魅力”还是“城市文化的胜利”。
而过往的经验主义,会不由地把他们引导到一个并不正确的地方:他们经历过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以及乒乓球赛带来的国民自豪感,自然认为“体育天生能团结所有群众”。
时代变了。
体育的魅力依然存在,但它不再有“全民热情”了,大家各自热爱各自的体育项目,只为“一部分”赛事投入真金白银的情感。当体育成为圈层化的审美对象,唯有扎根具体生活场景的联结,才能唤醒大众的集体热忱——这正是苏超爆火的底层逻辑,却也最易在“专业化升级”的路径中被消解。

泰州队的争议本质,恰是群众对“外来职业力量稀释本土认同”的本能警惕。苏超的球迷群体从不是冲着“职业级对抗”而来:他们为39岁村支书戴虎攻入联赛百球的视频喝彩,为常州菜贩球员“输得起更拼得起”的斗志动容,为盐城球迷自发接送外地观众的温情共鸣。
这些源自市井的鲜活叙事,才是流量“1”的内核,是比精准传球更能撬动情绪的密码。若一味引入外来职业梯队,用标准化的竞技逻辑替代草根的拼搏故事,无异于抽离赛事的灵魂——当观众无法在球员身上看到自己或邻里的影子,城市荣誉感便成了无源之水,所谓的“赛事经济”也会因情感纽带的断裂而崩塌。
政府追求的“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实则与群众路线存在深刻的内在契合,而非对立。
数据早已给出答案:苏超能实现“1元门票带动7.3元周边消费”的杠杆效应,95.9%的观众产生门票外支出,核心驱动力并非比赛的专业度,而是“看球+逛景+品美食”的沉浸式体验。
苏州“看苏超·游园林”的联票、泰州“看球送早茶”的联动,这些扎根地域文化的创新设计,远比单纯提升球员技术更能激活消费。盐城亭湖区的“第二现场”给出了更生动的范本:居民聚在社区大屏前观赛,中场通过互动问答了解规则,赛后热议赛况的同时共享市井烟火,这种“足球+社交”的模式,让赛事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这恰恰印证了,群众的参与感才是赛事经济最坚实的底盘。
过度追求专业化,更可能陷入职业联赛曾经的困境。
新华网的观察一针见血:当赛事脱离社区属性,即便拥有更高竞技水平,也难以培养稳定的球迷群体。苏超如今的珍贵,正在于它打破了职业足球的高门槛——10元的亲民票价、“友谊第十四”的自嘲热梗、球迷自发制定的观赛公约,这些源于群众的创造,让足球从“奢侈品”变回“民生品”。
若强行以职业联赛标准改造,用胜负焦虑替代嘉年华氛围,最终只会让赛事失去“散装江苏”特有的文化张力,沦为又一个无人问津的专业赛事。
真正的“办出水平”,从来不是向职业赛事单向靠拢,而是构建群众主导的生态闭环。
政府的角色应是“搭台者”而非“导演者”,可以放大“全民共创”的能量,让球迷参与队徽设计、赛事规则讨论,让社区成为赛事服务的主角。
当赛场内外满是“自己人的故事”,当观赛变成邻里相聚的理由,当球票成为城市文化的通行证,苏超自然能实现“扩大溢出效应”与“保持群众根基”的双赢。
苏超的生命力,藏在快递员球员的汗水里,藏在社区观赛的欢呼中,藏在“票根换美食”的烟火气里。

它不需要被打造成“温室里的花朵”,而应成为扎根江苏大地的“野草”——在群众的参与中汲取养分,在市井的土壤里野蛮生长。
这,才是对“高质量发展”最深刻的诠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8 19:54 , Processed in 0.6694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