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3|回复: 0

引大济岷如何跨越途中的高山大川?惠及3413万人的工程有这些硬核科技丨关注“引大济岷”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1-7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观新闻记者 王若晔 邵明亮
引大济岷,这项建设周期长达96个月的民生工程,无疑是国内引调水工程中极具挑战性的项目之一。它要穿越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落差超过800米,地质环境极为复杂;其间,南干线还要横跨省内7条较大河流,下穿10多处公路铁路与纵横交错的市政管网。
很多人好奇:这个将惠及3413万人的工程,未来将如何跨越途中的一众高山大川呢?

考题
如何克服复杂地质条件
引大济岷工程向成都平原输水最难的一关,是借助22公里长的隧洞穿越二郎山。地处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交会处的二郎山,是整个工程地质条件最复杂的一段。“二郎山山体雄厚,穿越龙门山断裂带,地质构造和岩性极为复杂。”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博介绍,施工区域内,十几亿年前的古地层和百万年前的最新地层都能找到,“光是不同的岩性就有近40种。”在这样的地质环境里开挖隧洞并不容易。“二郎山深埋长隧洞,直径8.7米,平均埋深1000米以上,最大埋深超过2000米,在国内较为少见。”王博说,未来隧洞施工中可能会遇到岩爆。岩爆发生后,坚硬的岩石会像子弹一样飞出来。而较软的岩石碎块则容易卡住设备,储藏在岩石中的水可能引发高涌水。此外,工程线路还穿越了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在内的多个环境敏感区,勘察施工要与生态环保相协调。
考题不止这些。引大济岷输水线路自西南向东北地势逐渐降低,沿线地貌由高山区过渡至中低山区、平原区。工程经过雅安境内的拉塔河附近,输水线路随地势下降,水头落差达到450米。因此,必须消解巨大落差产生的能量,还要在确保输水安全的同时,把这些能量利用起来。

解题
提前“把老虎关到笼子里”
如何解题?
面对复杂的地质条件,勘察技术人员反复遴选隧洞施工“路线图”,尽力预判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前“把老虎关到笼子里”。
“我们运用了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通过遥感卫星、无人机等,对二郎山进行‘全身扫描’。同时,还有30多名地质人员在4年时间里,完成超过4100平方公里的工程地质测绘。”王博说。
钻孔取芯,是揭开山体内部密码的关键手段。除常见的垂直钻孔,勘察团队还采用了对环境扰动更少的能转弯定向孔。“在二郎山隧洞前段连续取芯2007米,创造国内外工程勘察行业纪录。”王博说,“在可研阶段,团队完成了870多个钻孔,勘探深度累计达6.5万米,相当于7座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对于工程运行后产生的水能,技术人员则想尽办法化害为利。
传统的引水工程,为消解引水隧洞内的巨大水冲力,需要建设多级消力池。但多级消能因长时间大流量运行可靠性差,维护成本高。
四川水发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宗溥介绍,反复研究后,设计团队决定采用运行稳定且具有经济效益的水电站方案,建设一座拉塔河动能回收电站。在“消能”的同时,拉塔河动能回收电站每年还可发电近17亿度,相当于70多万户家庭一年用电量。
“考虑到后续机组的检修需求,电站还布置了旁通消能通道,通过三级旋流竖井,水流就像‘坐旋转滑梯’一路向下,这样即使电站停止运行,也能确保输往下游的供水不中断。”张宗溥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7 09:54 , Processed in 1.6253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