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29|回复: 0

光伏核电水电齐上阵,中国不是在炫技术,而是在打“能源保卫战”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0-6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过去,人们谈到科技竞争总爱盯着芯片、算法、人才储备这些高精尖领域。可未来最决定生死的资源,不在实验室而是在电厂。

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时代,电力已经变成真正的“核心武器”,没有电,算力就是摆设。那么,当AI时代全面到来,中国的电网真的准备好了吗?
一、AI正在榨干电网一个拥有1万张GPU的AI集群在满负荷运转时一年要吃掉2.5到4亿度电。按照中国平均电价0.6元一度计算,这一口电就值15~25亿元人民币。还不包括冷却系统和运维消耗。
更可怕的是,中国在这个方向上的扩张速度让人目瞪口呆。根据2023年的数据,中国一共有7000多家数据中心其中专门跑AI算力的大约有200多家,并且还在疯狂扩容。

这些AI机房在去年一年就耗掉了1000亿度电,和一个中等国家的全年用电量相当。国际能源署的预测更直接,预计到2030年中国数据中心的总耗电量可能冲到4000~5000亿度,是现在的4~5倍。
可是所有这些电从哪来?是靠现有的煤电顶上?还是靠新建的清洁能源去支撑?

如果只是煤电,那么中国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承诺将直接崩盘。如果靠清洁能源,就要面对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和储能成本。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的数据中心已经因为缺电被迫搬到德州、加拿大这样的荒漠区,只是为了省电钱。

而中国的选择的是全链条扩张,从光伏到核电,从水电到特高压输电,把电力系统直接从根基改造。但这个改造就是而是为了确保未来的AI算力不至于被电力短缺卡脖子。
二、“基建狂魔”模式启动中国近两年的能源项目数据,就是“新时代工业奇观”。光伏装机全球第一、核电批量核准、水电规划一个比一个离谱、煤电厂直接改核反应堆。从表面来看是宏伟蓝图实际上是一场不容输的电力备战。

2023年底,中国在运行的核电机组有58台,装机容量接近61GW。同时还有27台在建机组,保持全球第一的进度。
到了2024年4月,又一次在同一天核准了10台新机组,这种批量决策,在全球核电史上都罕见。更震撼的是,中国开始把一些煤电厂“模改”成核电厂,反应堆替代煤锅炉甚至连厂址和配套电网都不用换。

光伏装机也在同步进行,据调查2024年中国新装光伏容量高达227GW,这一个年度的新增量超过了全球任何一个国家的光伏总量。
按百万千瓦级超大型电站的规模来算,相当于在全国范围内一次性摆上200多座新电站。而且今年一季度装机速度还在狂飙。
而且雅鲁藏布江下游的超级水电站也在筹备中,一旦开工建设计划装机容量直奔60GW,年发电量可达3000亿度。

这意味着,它的单座产电量可以相当于三个三峡大坝,也相当于两个深圳加一个上海的全年用电量。
这些项目都不是为了应付当前的用电需求,而是为了防止未来因为AI、大规模电动化、工业电炉化等趋势被电力不足直接卡死。
所以说,中国的大电站战略真相是“确保十年后我们有电可用”,而不是“现在电不够”。因为未来用电不仅要考虑到AI方面还要保障居民的正常用电。
截至至2024年,中国总发电量约9.8万亿度,其中煤电占了55%以上,水电约占16%,光伏、风电合计17%,核电只有5%。

这就意味着,即便我们已经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煤电仍然是绝对主力。而2030碳达峰承诺要求煤电比例必须大幅下降。
问题是,用电需求还在涨,去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了6%。未来新增用电必须是清洁能源,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要用“基建狂魔”模式,把电站的储备提前十年做满。
三、能源即算力清洁能源不仅是环保问题,更是未来的“AI军备”基础设施。谁掌握了稳定的电力,谁就能在算力时代获得先手。

美国虽然在芯片技术上领先,但它的能源扩张速度并不快。尤其是核电和大型水电几乎停滞,天然气价格也在波动。
而中国则不惜投入巨资,在光伏、核电、水电等多种模式上全面开花,就是为了避免在算力时代被能源锁喉。
同时,2030年是中国对外承诺的碳达峰节点,如果不达标就不只是面子的问题更会直接被欧盟和美国用碳税、环保准入等方式收割利润。
欧盟的碳价现在是每吨70欧元,如果中国出口商品的碳排放超标,哪怕增加几个百分点也会直接损失上千亿元的利润。

而在贸易谈判中美国和日本已经明确要求部分产业的生产必须是绿色电力,这就意味着能源结构将直接影响出口竞争力。
从城市层面看,这场电力争夺战也已经显露端倪。北京开始强推数据中心改造,要求能效达标否则不批新机房。
上海试点零碳数据中心,要求算力必须匹配绿电合同。贵州甚至因为高温叠加算力负荷,一度给机房拉闸优先保障居民用电。
这告诉我们未来十年的国家竞争力,并不只在于有没有新算法、先进芯片而是能不能构建一个稳定、便宜的电力系统,支撑全社会的算力需求。
结语:算力时代的铁律是,未来的电力不足会直接让产业冻结。芯片可以买算法可以学。但电如果缺席,所有算力都只是空架子。
中国在光伏、核电、水电上的狂飙,不只是“基建狂魔”的习惯而是一次事关生死的提前布局。到2030年,这个布局会让我们在芯片之外,拥有一张更重要的能源王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7 10:14 , Processed in 0.63203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