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1|回复: 0

当网球成中产新社交货币 你什么时候走进网球馆?

[复制链接]

7万

主题

0

回帖

2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27956
发表于 2025-10-2 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面新闻记者 姚瑞鹏
清脆的击球声与自动发球机的规律声响交织,在这个国庆假期里,城市的室内网球馆内,一群新兴网球爱好者正对着机器挥汗如雨,无需搭档,无需预定整个场地,却依然乐在其中。
“我之前也不敢办预付费卡了,直到遇到匹克球。”一位网球的资深爱好者如是说。然而,迷上网球后,她破天荒地又办了一张3000块的消费卡。
随着“中产运动三件套”从飞盘、骑行、攀岩转向室内网球、匹克球和室内高尔夫,网球正以平民化的姿态迅速占领城市中产的生活。
截至2025年9月22日,国内现存网球相关企业达6558家,今年前8个月注册量同比增长102.44%,爆发式增长的数字背后,是一项古老运动正以全新姿态融入中国都市生活。

成都一网球馆
网球“亲民化”
曾几何时,网球在国人印象中是一项“贵族运动”,只有“有钱人家的小孩”才会学习。如今,这项运动正悄然进行一场“平民化革命”。
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已达到2518余万人,相较于2021年,增长率达28.03%。更令人惊讶的是,全球网球参与者已超过1.06亿人,与2021年相比提高了21.6%。
这股网球热潮的背后,是技术与场景创新的强大推动。
“室内网球馆将传统球场场地面积压缩至1/3大小,搭配自动发球机,一个人就可以在场馆内享受运动。”李佳航在成都运营一家室内网球馆,他对记者表示,如今场地成本也大幅降低,从过去租借一个网球场需要600-1000元,到现在只需30-50元就能体验。
同时装备轻量化进一步降低了尝试门槛。多数室内场馆提供球拍、球具租赁服务,消费者“空手就能上场”。这与传统网球运动前期需要千元级配套装备形成鲜明对比。

社交解压新方式
“工作再累,好像出身汗就好了。”林越越这样描述打室内网球的感受。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她,每天都被手机消息不断打扰,但打网球成了她的“真空时间”——不看手机,全场跑,只用看球。
网球运动的解压特性,正好击中了城市中产压力大、需要释放的生活需求。积极的运动往往能够快速触发“心流状态”。一位常年运动的爱好者表示,网球运动让他挥拍出了“不内耗”的新型解压出口,有了新的高能量活法。室内网球挥拍击中的清脆声响以及肌肉酸胀感,都能刺激多巴胺分泌,缓解工作以及生活当中的焦虑。
除了解压,网球也是天然的“社交货币”。
无论是公司团建,还是退休人群带全家练球都成为了常态,这种社交不具有强烈的“压迫感”。王芬在一家知名保险公司做业务总监,她发现同打匹克球的人,年轻人多是IT从业者、留学生,也有不少高校老师、医生和金融从业者。她和客户沟通时,经常会把匹克球当成一个话题,匹克球因此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

资本与政策双驱动
网球产业的蓬勃发展,在数据上得到了直观体现。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22日,国内现存网球相关企业达6558家,主要分布在新一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分别占比23.53%和22.59%。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前8个月网球相关企业注册量达415家,同比增长102.44%,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
资本热情的背后,是庞大的市场潜力。2024年中国网球市场规模预计达到367.5亿元。据艾媒数据预测,2029年我国网球运动市场规模将达624.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政策层面也为网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8月20日,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发布《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改革措施》,通过社会化构筑大众网球生态、多元化建设“大国家队”等改革措施,构建中国网球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措施提出,鼓励中小学将网球作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并丰富全民健身赛事体系,打造“中群城”等大众网球品牌赛事。
同时,体系化实施中国网球“十百千万”计划,努力建设10个网球强省(市)和A级青训中心。100个网球强市(县)和B级青训中心,上千个C级青训中心和体教融合传统特色校,数万个社会青少年网球俱乐部。

成都一网球馆
挑战与未来
网球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场地资源不均的挑战。目前,全国共有53805片网球场地,平均每片需服务468人。一线城市“一场难求”,周末抢场堪比春运。
而二三线城市部分球场却存在闲置现象。区域分布差异明显,中南地区占32%,华东地区占25%,而东北地区仅占4%。
为破解这一困局,国家体育总局计划显著扩大网球场馆供给,重点支持二三线城市及县城建设,并通过社会资本创新运营模式(如智慧化管理、分时共享),全面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与此同时,网球正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线城市快速下沉。在下沉市场中,熟人社交加速了运动渗透。在一个月内就从单人运动变成十多人组队,根本不需要去费心思找搭子。小城市具有“短距离、强社交”的特点,这让“平替运动”的口口相传比一线城市传播更快。
网球教练张辰铎感受到明显的变化:“今年学校网球课程选课人数大幅增加。”尤其是在郑钦文巴黎奥运会夺冠后,咨询暑期报班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而在这股热潮中,室内的自动发球机前,无数都市人正对着机器挥拍。这或许就是网球运动在中国都市中最真实的写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0-3 04:27 , Processed in 1.88585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