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8|回复: 0

借250万给表弟创业,表弟成中国首富后,大手笔还了他1000亿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0-13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全球新能源产业浪潮中,比亚迪无疑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标杆之一。而撑起这座商业帝国的核心人物,正是被业界称为 “技术狂人” 的王传福。从安徽无为县的贫困少年,到手握千亿资产的比亚迪现任董事长,他的人生轨迹充满了艰辛与传奇。这一路的逆袭,不仅源于他对技术的极致追求与商业嗅觉,更离不开关键时刻表哥吕向阳 250 万元的鼎力支持。正是这份信任与机遇的碰撞,加上王传福自身的坚韧与智慧,最终成就了如今的比亚迪,也书写了一段中国企业家的奋斗史诗。

01 命运多舛的年少时光:在苦难中埋下奋斗的种子
1966 年,王传福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彼时的无为县还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大多数家庭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王传福家也不例外。家里有 7 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较小,父母虽辛勤劳作,却也只能勉强让一家人不挨饿。在王传福的童年记忆里,日子总是过得紧巴巴,一件衣服往往是哥哥们穿旧了再传给弟弟,过年能吃上一顿肉都算得上是奢侈的期盼。
这样清贫却安稳的生活,在王传福 13 岁那年被彻底打破。父亲因长期劳累患上肝癌,最终医治无效离世。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砸在了整个家庭的头上。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他的离开让本就拮据的家境雪上加霜。看着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哥哥们强忍着悲痛扛起农活,年幼的王传福第一次感受到了命运的残酷。他默默收起悲伤,主动帮家里放牛、割草,试图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减轻家庭负担。
可命运的考验并未就此停止。仅仅两年后,长期承受丧夫之痛与生活重压的母亲,也因积劳成疾倒下,再也没有醒来。此时的王传福刚满 15 岁,正面临初中毕业考试。母亲的离世让他悲痛欲绝,考试时直接缺考了两门科目,最终遗憾地与心仪的中专失之交臂。中专在当时意味着毕业后能获得稳定工作,对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这次失利,让王传福一度陷入绝望,甚至产生了放弃学业、回家帮衬家里的想法。
就在王传福人生的低谷期,哥哥王传方向他伸出了援手。王传方当时已经成家,日子过得也不宽裕,但他深知弟弟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不能让他的前途毁在贫困里。于是,王传方夫妇省吃俭用,不仅承担起王传福的学费,还时常鼓励他:“再难也要把书读下去,只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 在哥哥一家的支持下,王传福进入了当地一所刚建立的普通高中就读。
从那时起,王传福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读书闯出一条路来,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更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高中三年,他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教室里,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宿舍里,别人休息时他还在借着微弱的灯光刷题。饿了就啃一口干粮,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提神。凭借着这份超乎常人的刻苦,他的成绩始终稳居年级前列,最终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南方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冶金物理化学系。

大学期间,王传福依旧保持着勤奋的学习态度。他对冶金物理化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经常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反复进行实验。扎实的专业基础让他获得了老师的认可,毕业后顺利保送进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研究生。在研究院的日子里,王传福更是如鱼得水,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电池技术研究中,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反复攻克技术难题。最终,他成功突破了电池电极利用效率和电池容量的技术瓶颈,为日后在电池领域的创业埋下了关键的技术伏笔。
研究生毕业后,由于表现突出,王传福被留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301 室工作。凭借着出色的研究能力,他很快在单位站稳脚跟,前途一片光明。可谁也没想到,几年后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并任命王传福为总经理,这个机会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02 深圳的创业浪潮:嗅到商机,250 万元启动资金开启征程
1990 年代的深圳,正值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这里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创业者,街头巷尾都弥漫着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的活力。每天都有新的公司成立,每天都有新的机遇诞生。王传福到深圳任职后,很快被这座城市的创业氛围所感染。他看到身边的人纷纷投身商海,有的凭借一个好项目实现财富增长,有的通过技术创新打开市场,这些都让他内心深处的创业想法逐渐萌芽。
1994 年,王传福在阅读《国际电池行业动态》时,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重要信息:日本为了响应环保政策,计划逐步放弃传统镍镉电池产业。这一政策调整意味着,全球镍镉电池市场将出现巨大的供给缺口。与此同时,随着移动电话和 “大哥大” 开始在国内普及,消费者对便携电池的需求正快速增长。王传福凭借自己在电池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商机 —— 如果能抓住这个缺口,切入镍镉电池生产领域,未来市场前景不可限量。
经过反复思考与市场调研,王传福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职务,自主创业。这个决定在当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毕竟他当时的工作稳定、待遇优厚,放弃这样的 “铁饭碗” 去创业,风险太大。但王传福坚信自己的判断,他认为人生难得遇到这样的机遇,一旦错过就再也没有机会。

1995 年,王传福在深圳注册成立了比亚迪公司,主营业务定为镍镉电池生产。可公司刚成立,就面临着一个致命的问题 —— 缺乏启动资金。当时创办一家电池生产企业,需要购买生产设备、租赁厂房、招聘员工,这些都需要大量资金。王传福四处奔波,向银行贷款、找投资机构洽谈,却屡屡碰壁。银行担心创业风险不愿放贷,投资机构则对这个刚起步的小公司缺乏信心,认为其没有足够的市场竞争力。
就在王传福一筹莫展之际,他想到了表哥吕向阳。当时的吕向阳已经不是当年的银行小职员,他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下海经商,先是做建材生意,后来又涉足房地产,短短几年就积累了百万资产,成为了亲戚圈里小有名气的 “有钱人”。王传福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吕向阳,向他详细讲述了自己的创业计划、市场分析以及在电池技术上的优势,希望表哥能给自己提供资金支持。
起初,吕向阳并不赞同王传福的创业想法。他深知创业的艰难,见过太多创业者因为资金链断裂、市场判断失误而失败,于是劝王传福:“创业风险太大,你现在的工作已经很好了,不如安安稳稳上班,不用承担这么大的压力。” 但王传福没有放弃,他一次次找到吕向阳,耐心地分析镍镉电池市场的未来趋势,甚至带表哥去考察潜在的生产场地,展示自己的技术储备。
看着王传福坚定的眼神和详尽的规划,吕向阳逐渐被打动。他意识到,自己的表弟不仅有技术、有眼光,更有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最终,吕向阳决定相信王传福,拿出 250 万元作为比亚迪的启动资金。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工薪阶层十几年的收入。吕向阳当时并没有想到,这笔看似冒险的投资,日后会为他带来上千倍的回报。

拿到启动资金后,王传福立刻投入到公司运营中。他首先在深圳龙岗区租下了一间简陋的厂房,这里没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只有几台二手机器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办公室的装修更是简单,桌椅都是最便宜的款式,打印纸要双面使用,连喝水的杯子都是批发的廉价玻璃杯。王传福自己的生活也十分节俭,衣服穿了好几年都舍不得换,吃饭大多是在厂房附近的小餐馆解决,一顿饭往往不超过 10 元钱。他常说:“公司刚起步,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不能浪费。”
在生产模式上,王传福再次展现了他的 “技术思维”。当时国外的电池生产企业普遍采用自动化生产线,虽然效率高,但设备成本昂贵,一套设备就要几百万元,这对于刚起步的比亚迪来说根本负担不起。王传福经过研究发现,镍镉电池的生产流程中,有很多环节可以通过人工操作替代自动化设备,只要加强对员工的技术培训,就能保证产品质量。于是,他放弃了引进昂贵自动化设备的想法,转而大量招聘工人,通过 “人工 + 简易设备” 的模式开展生产。
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王传福亲自制定生产标准,手把手教员工操作技巧。他每天都泡在厂房里,从原材料采购到电池组装,每个环节都亲自把关。同时,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在公司人数还不到 50 人的时候,就主动联系高校和科研机构,高薪招聘了 13 名硕士研究生和 6 名博士。对于一家初创企业来说,硕博人才占比接近一半,这样的人才配置在当时的行业内极为罕见。王传福认为,只有拥有顶尖的技术人才,才能在电池领域做出优质产品,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03 从电池巨头到汽车帝国:上市融资,千亿回报兑现信任
凭借着 “人工替代自动化” 的低成本生产模式和优质的产品质量,比亚迪很快在镍镉电池市场打开了局面。当时国内的电池市场主要被日本企业垄断,他们的产品价格高、交货周期长。而比亚迪的电池不仅质量不输日本产品,价格还低了 30% 左右,交货速度也更快。很快,国内的手机厂商纷纷向比亚迪抛出橄榄枝,订单量不断增加。到 1997 年,比亚迪的镍镉电池产量已经位居国内前列,成为了行业内的一匹 “黑马”。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王传福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意识到,单一的镍镉电池业务存在市场风险,必须拓展产品线,提升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此时,手机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手机外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而国内几乎没有企业从事手机外壳的研发与生产。王传福再次嗅到了商机,他决定进军手机零部件领域,成立了比亚迪第三事业部,专门负责手机外壳的研发与生产。
为了做好手机外壳业务,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研发,组建了专业的研发团队。团队经过反复试验,成功攻克了手机外壳的材料选型、模具设计等技术难题,生产出的手机外壳不仅外观精美,还具有耐磨、抗摔等特点。2006 年,比亚迪凭借出色的技术表现和价格优势,成功与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等全球三大手机巨头达成合作,成为他们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手机零部件业务的成功,让比亚迪的营收大幅增长,也为公司后续的发展积累了充足的资金。

2002 年,对于比亚迪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这一年,公司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01211.HK。上市融资为比亚迪注入了大量资金,也让公司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有了资金支持,王传福开始规划更宏大的发展蓝图。此时,他将目光投向了汽车行业。当时的中国汽车市场主要被国外品牌占据,国产汽车品牌在技术、品质上都存在差距,而新能源汽车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王传福认为,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新能源汽车未来必将成为市场主流,这是一个比电池和手机零部件更大的市场。
2003 年,比亚迪宣布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正式进军汽车行业。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很多人认为比亚迪没有汽车生产经验,贸然进入汽车行业风险太大。但王传福坚持自己的判断,他认为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技术优势可以嫁接到新能源汽车上,通过 “电池 + 汽车” 的模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品。
进入汽车行业后,王传福依旧坚持 “技术为王” 的理念。他投入巨资建立汽车研发中心,招聘了大量汽车行业的技术人才,从汽车底盘设计到动力系统研发,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2008 年,比亚迪推出了首款新能源汽车 F3DM,这款车搭载了比亚迪自主研发的 DM 双模混动技术,实现了油电两用,续航里程大幅提升。F3DM 的推出,标志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迈出了关键一步。
此后,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不断发力,推出了秦、唐、宋等一系列爆款车型,市场销量逐年增长。如今的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产品远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 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 300 万辆,位居全球第一。除了新能源汽车,比亚迪还在电池、半导体、光伏等领域布局,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公司市值也一度突破万亿港元。

而当年吕向阳投入的 250 万元,在比亚迪上市后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吕向阳在比亚迪创立初期持有 20% 的股份,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和市值的增长,他的持股市值早已超过千亿元。从 250 万元到千亿元,这样的投资回报不仅是对吕向阳信任的兑现,更是对王传福创业能力的最好证明。
如今的王传福,依旧保持着对技术的痴迷。他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关注技术研发进展,经常深入实验室与研发人员讨论技术难题。在他的带领下,比亚迪每年将营收的 5% 以上投入到研发中,截至 2023 年底,公司累计申请专利超过 3.8 万项,拥有近 3 万名研发人员。王传福常说:“技术是比亚迪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从安徽无为县的贫困少年,到全球新能源产业的领军者,王传福的人生故事充满了奋斗与坚持。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无论出身多么平凡,只要有梦想、有毅力、有眼光,再加上关键时刻的机遇与支持,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而比亚迪的发展历程,也成为了中国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实现逆袭的典范,激励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家投身到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浪潮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9 13:36 , Processed in 3.84609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