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8|回复: 0

国球:冰冷的热战——在1840大卡的岁月里打出中国人的志气(2)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0-13 1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首发。请勿洗稿。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创作,人物形象指那个时代的体育运动员群像。
感谢评论,点赞,转发。谢谢阅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广东体工大队训练场上,总能看到一个清瘦的身影在乒乓球台前反复挥拍。他的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在南方潮湿的空气里,那身洗得发白的运动服紧紧贴着脊背。每当训练持续到午后,一种熟悉的虚浮感便会从脚底漫上——那是能量即将耗尽的信号,是每日1840大卡摄入与远超于此的训练消耗之间无法填平的沟壑。
那时的运动员食堂,墙壁上贴着手写的每周菜谱。回锅肉、白菜豆腐和炒黄豆是常客,偶尔出现的红烧牛肉能引来队员们小小的欢呼。据记载,上世纪50年代运动员每天的伙食标准是1元5角,而同期国家干部灶的最高标准才8角。这高出近一倍的金额背后,是国家对体育事业的殷切期望,但也受制于当时总体的物质条件。
计算热量缺口成为他无意中养成的习惯。 他知道,按照运动营养学后来的研究,持拍类项目运动员每日热能供给推荐值在2700-4200大卡(平均3500大卡)。而他所在的年代,能实现的摄入量相差甚远。这近千大卡的每日缺口,像一道无形的枷锁,制约着运动员的体能极限。

训练馆的灯光昏黄,他在结束每日的最后一项练习——多球训练时,手臂的酸胀已难以忽视。教练在一旁计数,一百个、两百个……汗水滴落在球台上,瞬间蒸发。他知道,肌糖原在长时间比赛中是主要的能量来源,而此刻,他感到体内的糖原储备正濒临枯竭。运动营养学指出,当糖消耗到一定量,首先表现就是低血糖,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疲劳。
他的家庭无法提供额外的营养支持。母亲在信里总叮嘱他“吃饱饭”,却不知道,儿子在训练中消耗的能量,远非“吃饱”就能弥补。他偶尔会想起家里餐桌上简单的饭菜,那时他觉得能吃饱就是幸福,如今却要为了在赛场上快那零点几秒,与热量、与营养斤斤计较。
转折发生在一个平凡的午后。队里新来的营养顾问提到一个概念:能量短缺可能迫使身体寻找更高效的能量利用方式。 这并非鼓励营养不良,而是指在既定条件下,机体或能激发出某种代偿机制。这让他想起一些科学分析:持拍运动作为间歇性运动,包括短时间爆发性活动并伴有休息,其能量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他开始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击球节奏和发力方式。既然无法拥有充沛的体力进行长时间的持续高强度对抗,他就专注于在每一个回合、每一次击球中,用最经济的力量打出最具威胁的球。他研究如何利用对手的力量,如何通过落点和旋转的变化来节省体力,如何在最关键的时刻才释放出积蓄的爆发力。他意识到,击球摆速的提升,不仅仅依赖于绝对力量,更依赖于神经肌肉的控制效率、击球时机把握和动作的经济性——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和意识的磨练来弥补体能的不足。
他的执着引起了教练的注意。教练开始给他开小灶,不仅是技术上的,有时甚至是实物——偶尔多出来的一个鸡蛋,或是一勺珍贵的红烧肉汁。这些微不足道的加餐,在他这里成了珍贵的能量来源。他也了解到,蛋白质对于运动员至关重要,摄入不足会影响力量素质和训练效果。他开始更加珍惜每一份蛋白质来源。
他的球风逐渐变得独特:没有冗长的相持,却在关键分上展现出惊人的精准与速度。他的摆速在提升,不是依靠蛮力,而是依靠一种千锤百炼后的协调与爆发。他的身体似乎也适应了这种低能量储备下的运作模式,学会了如何在关键时刻高效调动每一分能量。
全国比赛来临,他站在了赛场上。对手比他强壮,训练条件也更好。比赛进入焦灼的第五局,那种熟悉的、能量即将耗尽的感觉再次袭来。但他没有慌乱,这感觉他太熟悉了,他知道如何在这种状态下保持冷静,如何将仅存的体力分配给最关键的几个球。

他回想着训练馆里那些汗流浃背的午后,回味着食堂里那份看似简单却凝聚着期望的伙食,回忆着教练和队友们的鼓励。然后,他深吸一口气,专注于眼前的乒乓球。每一次挥拍都简洁、高效,每一个回球都带着坚定的意志。在观众席并不热烈的注视下,他完成了那场比赛。记分牌定格时,他静静地站着,感受着体内最后一丝气力的流逝,也品尝着胜利的滋味。
多年后,当年轻的运动员问起他成功的秘诀,他很少谈论具体的技战术,而是更多地谈起那个年代的坚韧、专注以及对有限资源的极致利用。他说,真正的强大有时并非源于无限的供给,而是源于在约束中找到最有效路径的智慧,以及不被困难所定义的勇气。
他的一生,就像他钟爱的乒乓球运动——速度与旋转、力量与技巧、消耗与续航,在有限的台面上演绎出无限的可能。在物质已极大丰富的今天,他的故事提醒着我们,人类精神的韧性与智慧能够超越物质的局限,在最朴素的条件下,也能铸就非凡的成就,激励后来者不断探索自身的潜能边界。
——未完待续
感谢评论,点赞,转发。谢谢阅读。
本文属长篇纪实文学《国球:冰冷的热战》章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9 16:07 , Processed in 2.92876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