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21|回复: 0

加沙停火撕开真相:7.6万人伤亡,哈马斯惨败还是以色列输了?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0-14 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加沙地带的炮火终于暂时沉寂,240万被困民众从废墟缝隙中探出头时,一个争议瞬间引爆舆论:这场持续两年的惨烈冲突,以一纸停火协议收尾,到底是谁输了?
是哈马斯抵抗失败一败涂地,还是以弱抗强实现了战略胜利?要搞懂这个问题,不能只看停火协议上的文字,得撕开数据背后的生存困境与博弈逻辑。

1、先看清这场冲突留下的“家底”,这是判断输赢的基础,截至2025年10月,加沙地带的惨状已经突破了人类灾难的纪录:76660人死亡或失踪,相当于每30个加沙人里就有1个遭遇不幸,其中20000多名是还没长大的孩子。
90%的基础设施被夷为平地,38家医院全被炸毁或瘫痪,95%的学校成了废墟,178000德南农田被摧毁——要知道加沙总共才365平方公里,几乎找不到一块完整的土地。
经济损失更是触目惊心,直接损失超过700亿美元,其中光住房损毁就占了280亿,288000个家庭无家可归,只能挤在联合国的避难所里,130万人在临时设施中苟活,每天靠少量空投的援助维持生命。
更绝望的是人道主义灾难:65万名儿童濒临饥饿,459人死于营养不良,12000名孕妇因缺医少药被迫流产,整个加沙变成了“饥饿与疾病的牢笼”。
这些冰冷的数据,是判断输赢绕不开的底色。

2、要说哈马斯“一败涂地”,显然忽略了抵抗的核心诉求,从军事层面看,哈马斯确实付出了惨痛代价:有组织的武装力量被打散,控制的区域从加沙全境萎缩到只剩零星据点,武器库基本被摧毁,骨干成员伤亡惨重。
直至如今,以色列军队依旧掌控着加沙53%的土地,停火协议中所谓的“撤军”,不过是撤至外围防线,并未真正完全撤离这片土地,其实际控制态势仍在持续。
单看战场得失,哈马斯无疑是受损方。
但从战略目标看,哈马斯又实现了不少当初没人敢想的突破。首先是“打破沉默”,把被边缘化的巴勒斯坦问题重新拽回全球焦点。

冲突前,巴以问题早已淡出国际议程,而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里,超过140个支持加沙停火,连美国的欧洲盟友都公开谴责以色列的过度打击,这种舆论转向,是哈马斯靠两年抵抗换来的“政治筹码”。
更实际的是谈判桌上的收获:用48名被扣押人员(其中20人存活)换来了1950名巴勒斯坦囚犯的释放,这是近20年来规模最大的人员交换。
要知道以色列向来对“换俘”极其强硬,2011年用1027名囚犯换1名士兵就曾引发国内轩然大波,这次能释放近2000人,本质是对哈马斯抵抗能力的被迫认可。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迫使以色列坐回谈判桌,还拿到了美国、卡塔尔等国关于“全面结束战争”的书面保证,对一个被以色列宣布“必须消灭”的组织来说,能以谈判对手的身份达成停火,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正如巴勒斯坦分析人士穆斯塔法・易卜拉欣所说:“这不是军事胜利,但让巴勒斯坦人没被彻底遗忘。”

3、以色列看似掌握着绝对军事优势,却陷入了“赢了战场、输了全局”的尴尬,内塔尼亚胡政府伊始便昭告三大目标:其一,歼灭哈马斯;其二,解救被困人质;其三,消弭安全隐患。
人质问题确实有了结果,48名被扣押人员将全部归还,但哈马斯并未被消灭,虽然其武装力量遭重创,但基层成员分散在加沙各地,约旦河西岸的支持者反而越来越多,以色列安全部门承认“长期威胁仍在”。
更要命的是国内压力:三分之二的以色列民众认为冲突该结束了,这是两年内的最高反对比例,执政联盟里的极右翼部长直接投了反对票,威胁要退出政府。

经济和外交上的损失更难挽回,两年战争让以色列耗资超过68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旅游业、农业全行业萎缩,还背上了“战争罪”的国际骂名。
联合国大会多次通过停火决议,美国的欧洲盟友纷纷暂停对以武器出口,连最铁的美国都迫于压力介入调解——特朗普推动停火的背后,不乏为诺贝尔和平奖“刷业绩”的私心,但也说明以色列已陷入外交孤立。
以色列唯一的“收获”是实际控制了加沙过半土地,但这种控制代价高昂,每天要投入上亿美元维持驻军,还要面对游击战的潜在威胁,就像抱着一块“烫手山芋”。
内塔尼亚胡宣称“这是以色列的伟大时刻”,但国内舆论戳破真相:“用两年时间、千亿成本,换来了和两年前没差别的安全环境。”

4、于普通加沙民众而言,“输赢”之论太过宏大缥缈,在这片饱经苦难的土地上,生存的每一刻都来之不易,平平安安活下去,才是他们最真切的祈愿。
从这个角度看,停火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至少不用再躲在地下室听轰炸,不用看着孩子饿死,但这种胜利来得太沉重,沉重到让人笑不出来。
28岁的加沙母亲法蒂玛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死于2024年的空袭,自己被埋在废墟下3天获救,左腿截肢后只能住在避难所。
停火后她第一次走出帐篷,看到的是满街废墟和啃垃圾的流浪儿童。“他们说停火了是胜利,但我的家没了,孩子没了,这算什么胜利?”法蒂玛的疑问,道出了240万加沙人的心声。
数据能说明一切:459人死于饥饿,23人被空投援助砸死,17人在帐篷里冻死,169679名伤者里有4800人截肢,56348名孤儿成了无依无靠的流民。
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破碎的家庭。对他们而言,停火不是“胜利果实”,只是“活下去的机会”。
但即便如此,这个机会也带着希望,停火协议生效后,每天有数百辆援助卡车进入加沙,虽然远没达到协议承诺的600辆,但至少让濒临饿死的儿童喝上了奶粉,让受伤的人能得到基本治疗。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工作人员说:“对加沙人来说,能多活一天,能让孩子少吃一顿苦,就是当下最实在的胜利。”

5、更关键的是,这份停火协议只是“暂时刹车”,不是“终点线”,未来的走向才真正决定最终输赢,现在的和平有多脆弱?
看看这些细节就知道:协议生效前几小时,以色列还在加沙城发动空袭,导致40多人被困废墟,4人死亡;哈马斯要在72小时内找出所有被扣押人员的遗体,可加沙早已是一片废墟,稍有延迟就可能引发以色列报复。
更大的隐患藏在协议的“模糊地带”:以色列只承诺“撤至商定区域”,没说什么时候完全撤出;哈马斯同意释放人质,却没答应“解除武装”,还坚持要以“以色列结束占领、巴勒斯坦建国”为前提。
内塔尼亚胡早就放话“不会有巴勒斯坦国”,极右翼势力还在图谋“大以色列”,双方的核心诉求根本没达成一致。
监督机制的缺失更让停火如履薄冰,尽管由美国、埃及、卡塔尔和土耳其组建了联合小组,然而该小组缺乏切实有效的约束力,在实际事务推进中难以发挥实质性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过往的经验已经证明,没有强力监督的停火撑不了多久——2025年1月的停火协议就是因为双方互相指责违约,3个月就破裂了。
现在以色列还控制着加沙的口岸,援助物资给多少、给谁,全凭以色列说了算,哈马斯稍有不满就可能重启冲突。

6、追根溯源,这场冲突之中,实难觅得真正的“赢家”,各方皆在其中有所损耗,无论一时胜负如何,长远来看,都难以全身而退,收获圆满之果。
哈马斯没被消灭,却失去了半壁江山和无数支持者;以色列控制了土地,却输掉了舆论和家底;最惨的是加沙民众,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暂时的安宁,却不知道明天会不会再遭轰炸。
正如美国乔治敦大学教授丹尼尔・拜曼所说:“这不是胜利,只是各方出于疲惫、压力和政治考量的一次不安停顿。”
如果非要定义“胜利”,那只能是“抵抗的胜利”——哈马斯用两年坚持,证明了巴勒斯坦人不会被轻易抹去;加沙民众用求生的本能,逼得国际社会无法再袖手旁观。
而以色列的“未胜”也说明,军事优势换不来安全,一味打压只会陷入仇恨循环。

未来的关键,要看停火能不能变成持久和平,哈马斯能不能放下武器、参与治理?以色列能不能放弃领土野心、落实“两国方案”?美国等大国能不能真的站在公平立场推动和解?这些问题的答案,才是决定加沙最终输赢的关键。
对加沙人来说,他们想要的从来不是“打败谁”,而是能在自己的土地上安全地吃饭、上学、生活。
当一个孩子不用在废墟上捡垃圾,当一位母亲不用害怕空袭,当医院能正常接诊,当学校能传出读书声,那才是真正的胜利。
现在,停火的哨声已经吹响,但和平的比赛才刚刚开始,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已经证明: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只有放下仇恨,才能让加沙的土地重新长出希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9 21:52 , Processed in 2.86627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