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6|回复: 0

全红婵放弃全运单人角逐系顶层决策,并不仅仅是保护身体那么简单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1-2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央视还在预告全红婵将征战全运会女子单人十米台,一场万众期待的“婵汐大战”却突然落空——这位最具大众缘的跳水天才,最终只保留了双人和团体项目。外界看似意外的退赛,实则是一次精准权衡后的顶层决策:它跳出了“必须硬拼才是英雄”的惯性思维,用更长远的眼光守护着运动员的身体、声誉,以及中国跳水的长期竞争力。


有人质疑“双人能比、团体能比,偏偏单人不能比”的逻辑,却忽略了不同项目背后天差地别的风险。
全红婵正处发育期,浑身伤病是公开的秘密:单人项目需要独自承担所有动作压力,每一次入水都可能加剧旧伤;而双人和团体有搭档分摊注意力,动作容错率更高,且即便成绩不及预期,舆论也不会将矛头单独指向她。
这种“差异化参赛”,不是逃避,而是对“伤病定时炸弹”的精准拆弹——毕竟,对一位瞄准奥运三连冠的运动员来说,全运会单人金牌的重量,远不及一个健康的身体重要。


更关键的是,这次决策巧妙避开了“实力争议”的陷阱。巅峰期的全红婵曾凭“水花消失术”圈粉无数,但发育期带来的身体变化,让她的状态难免波动。
若强行参赛,一旦输给陈芋汐,外界很可能将其解读为“实力衰退”,甚至用“天才陨落”的标签过度消费她。
而现在,她以“保护身体”为由退赛,既保留了大众对她的完美滤镜,也为未来的状态回升留足了空间。
这种“声誉保护”,并非所谓的“打造零瑕疵符号”,而是避免让运动员为一场国内赛事,承担超出承受范围的舆论压力。


从东道主视角看,决策更显周全。全运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作为广东籍的“当家花旦”,完全缺席会让观众遗憾;而双人和团体的参赛,既兼顾了东道主的主场情怀,又不必让她独自扛下“必须夺金”的重担。这种“有所为有所不为”,既照顾了观众情绪,也给了团队其他成员更多表现机会,堪称“多赢”的典范。


说到底,全红婵的退赛打破了一种体育认知误区:不是所有“放弃”都意味着退缩,不是所有“出战”都值得歌颂。
当顶层决策愿意放下“短期成绩执念”,将运动员的长期健康和职业生涯放在首位,这种理性与温度,比一块全运会金牌更有价值。
毕竟,我们期待的从不是一个“硬撑到底”的悲情英雄,而是能在跳台上健康跳得更久、走得更远的全红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8 19:42 , Processed in 1.212336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