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8|回复: 0

马拉松千亿市场退烧?从日均5场到喊停,戳破多少城市的面子!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1-4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月的神州大地,本应是马拉松赛事的黄金季。但今年的场景却格外反常:百余场赛事密集取消,不少主办方主动按下暂停键。这场席卷全国的赛事退潮,表面看是安全考量的应急之举,实则却暗藏玄机。要读懂这场变局,需先理解马拉松为何能成为搅动千亿市场的财经风口?



马拉松的爆发式增长,早已被经济学规律所预判。国际学界的“马拉松周期”理论指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跑步经济将进入黄金期。
中国恰好踩准了这一节点——2011年人均GDP达到5432美元,马拉松赛事随即开启指数级增长,从当年的22场飙升至2019年的1828场,短短八年增长超82倍,平均每天有5场赛事开跑,覆盖从北上广到县城的广阔版图。
《中国田径协会2024年路跑赛事蓝皮书》更直观呈现了行业起伏:2015年注册赛事仅134场,2019年达到峰值1828场,五年增长超12倍;参赛总人次也从150万跃升至712.56万。
即便经历调整,2024年全国仍举办各类路跑赛事749场,参赛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平均每场赛事参赛人数达9400人。

国家体育总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认证路跑赛事参赛人群消费总规模已达168亿元,较上年增长26%,人均年消费超1.4万元,这组数据印证了马拉松经济的强劲活力。
对城市而言,马拉松的财经价值堪称“一举多得”。最直接的收益来自消费拉动,赛事如同精准的“消费引擎”。
以2025年无锡马拉松为例,3.3万名参赛者带来的报名费仅680万元,但间接消费却形成了5.05亿元的产业收益:周边城市车流涌入,42.6万名观众将酒店客房抢订一空,餐厅翻台率飙升至平日三倍。
这种“1:74”的投入产出比并非个例,《中国路跑人群消费报告》显示,路跑赛事直接消费带动间接消费比例达1.4:1,成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在文旅竞争白热化的当下,一场马拉松相当于一部流动的城市宣传片。主办方精心设计的赛道串联起城市地标与自然景观,数万参赛者化身“移动宣传员”,通过社交平台形成裂变传播。
此外,赛事带来的城市基建升级、市民健康意识提升等隐性收益,更让地方政府趋之若鹜。
但狂欢之下,财经风险早已暗潮涌动。田协新规的出台,本质是对行业泡沫的精准戳破。从供需关系看,市场已严重失衡。
《中国田径协会2024年路跑赛事蓝皮书》显示,2024年全国路跑赛事参赛总规模达704.86万人次,但其中半马全马完赛者仅130万人,若按全马、半马占赛事总规模约60%测算,实际有效参赛人次与赛事供给的缺口达200万以上。

这意味着单场赛事平均9400人的规模中,近三成名额需靠“凑数”填补,而实际人均年参赛不足1.5场,远低于填满所有赛事所需的3场。
2024年头部10%赛事吸纳了超60%的核心跑者,而尾部50%的中小赛事平均参赛人数不足4000人,某西部赛事全马仅1703人参赛,不足预计规模三分之一,最终血本无归。
赛事的高成本与高不确定性,更让财政承压成为普遍痛点。
据行业测算,一场万人规模的马拉松,仅安保费用就需30-50万元,医疗保障费用20-40万元,再加上物资采购、赛道布置、宣传推广等成本,总投入动辄百万起步,部分大型赛事成本甚至突破千万元。

对财政预算有限的区县而言,这形同豪赌。而《中国路跑赛事风险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有15%的赛事因天气、安全等因素临时调整或取消,平均每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万元。
这种“靠天吃饭”的模式,与公共财政的稳健性要求背道而驰,不少赛事沦为“寅吃卯粮”的形象工程。
白银事件的教训犹在眼前,部分区县为追求规模放低报名门槛,医疗急救资源严重不足,一旦发生意外,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经济赔偿与声誉损失。
“非洲选手定向扶贫”的调侃背后,是一条成熟的产业链:经纪人从非洲选拔选手来华参赛,奖金大部分被中介截留,赛事方则借“国际化”名头吸引赞助。

比经济亏损更危险的是“品牌反噬”。部分赛事因组织混乱引发负面新闻,例如物资短缺导致跑者无水可喝,厕所不足引发公共卫生问题。
2018年苏州马拉松递国旗干扰、2023年大连马拉松引导车挡道等争议事件,暴露了赞助商操控比赛、牺牲公平性的行业潜规则。
在这种生态下,选手沦为陪跑者,赛事的体育属性被商业利益异化,违背了全民健身的初衷。

从财经视角看,此次“退烧”实则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田协新规明确“区县级禁办C类赛事、地级市每年限3场”,本质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淘汰低效产能,按2024年749场赛事测算,新规实施后全国赛事总量预计将压缩至300场左右,低效供给占比将从当前的50%降至20%以下。
对城市而言,这倒逼其走出“唯马拉松论”的误区——贵州“村超”带动当地旅游收入年增48%,江苏“苏超”单场赛事商业赞助达2300万元,证明依托本土特色的群众体育IP,同样能实现流量与收益双丰收

对行业而言,小赛事退场将倒逼资源向优质赛事集中,推动服务升级与品牌溢价:2025年北京马拉松报名费上涨30%仍一票难求,赛事总营收突破1.2亿元,较上年增长45%;上海马拉松赞助商数量从28家增至42家,赞助收入增长62%,这些数据印证了优质赛事的市场韧性。
马拉松“退烧”不是全民健身的降温,而是对资本狂欢的理性回归。
对跑者而言,更安全的赛事保障、更优质的服务体验值得期待;对城市而言,找到符合自身定位的发展路径,远比跟风办赛更有价值。
#财经##社会##上头条 聊热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8 09:32 , Processed in 0.86820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