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查看: 17|回复: 0

婵宝们在总局的全力培养下茁壮长大!西方体育竞技却坚持自然生长

[复制链接]

8万

主题

0

回帖

2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8504
发表于 2025-11-5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合理”,这就是中西方之间体现的两者之间不同的“合理性”!婵宝特别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甚至像称呼自己孩子一样叫“某宝”。这次广州全运会上,在伤势康复后再次为广东女子跳水队女团夺得金牌,更是让老百姓欢欣鼓舞。固然,可以从她身上看到了“勤奋刻苦”、“技艺天赋”、“孝心赤子”、“童真未泯”等优势特征,而其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她是穷苦孩子的逆袭成功。没有什么比普通家庭孩子突破重围站到世界竞技舞台的那种自豪感更为强烈!
而对待参与同台竞技的另一位优秀运动员陈芋汐却没有像婵宝那样获得百姓的喜爱,毕竟她是含着金钥匙出世,也就是生来就比普通人条件更优越。她出生于一个体育世家,祖父是前体操运动员、父亲是体操教练、母亲更是体育学院教授,从小到大可以为她提供优质的体育资源和专业指导,成功的原因固然离不开天赋、努力等因素的作用,但其背后的资源和支持也是为成功道路铺平基石,这不是普通家庭孩子可以比较的!他的成功有其偶然性,也存在着其必然性。

竞技体育
再反观“婵宝”,她出生在广东湛江的农村,一个低收入贫困家庭,母亲因车祸需要常年治病,家里条件十分艰苦。在她获奖后的一次接受采访时说了句朴素的“练跳水想赚钱给妈妈治病”,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这与她取得的成就——奥运会冠军、世界冠军,形成了极致的反差。这种从社会普通百姓中一跃登上竞技之巅的故事,是励志故事的终极模板,也是所有普通家庭父母希望孩子可以逆袭成功的梦想。
为什么家境贫寒的婵宝与富裕家庭的陈芋汐能够一起登上世界之巅的领奖台?这其实就是这些年来我们在竞技体育上采用一盘棋的结果。我们大部分的家庭都是不富裕的,按照2023年的中金报告,92.7%的低收入家庭占比总财富的百里为七,人均拥有财富约23000Y,也就是大部分家庭是没能力支撑孩子积极参与体育爱好方面起步费用支出的,不经过系统性的强化培训却又是很难成功的。如靠自己的家庭费用支出支撑培训费用,无论何种体育竞技运动,一年少则数万,多则十多万,普通孩子靠走培训成功的路几乎不太可能,即便再勤奋、天赋了得不在一盘棋下也是难以成就。

竞技体育
而我们这种一盘棋的基础在于完善的各级体育部门和体校系统,它们负责选拔和培养青少年运动员,并向总局输送各类人才。才能够让贫困家庭的少年天才有机会脱颖而出取得好成绩来为国争光。这就是一种从幼年开始不分贫困或富裕,仅以天赋和能力为基础的选拔体系,也充分体现出体育选拔的合理机制。
那又为什么西方不采用这种一盘棋方式发展体育事业?而偏偏要走个人自费的道路。以老美、小日、西欧等发达国家普遍认为,其体育人才的培育基石必须植根于社会与市场,个人和家庭将承担绝大部分的费用与责任。地方通过大量投入体育设施和场所的基础建设,以及开放大学、中学和社会场所在内的公共体育设施,真正让体育运动全民化,并在全民体育运动的前提下形成市场选拔和产生出类拔萃的体育天才。这也是为什么西方重视奖牌榜总数排名而非简单,认为铜牌和金牌是同样具有不凡意义。
在中小学阶段:西方国家的社区联赛、校级比赛是青少年接触和热爱体育的主阵地。费用由家庭承担,教练多为学校教师或校外聘请,形成一种普及面广、涉及人群多的遍地开鲜花的局面;
在大学阶段:大学是关键,也是精英运动员的摇篮。大学提供了顶级的训练设施、教练团队、医疗康复和科学研发支持,其投入丝毫不亚于专业体育训练机构。

橄榄分析图
西方普遍认为公共的钱不能选择性地流入到少数的运动员身上,这等于个人花大家的钱,少数人进行系统化训练和培养,却又在获得荣誉和奖杯之后的归个人为主,这会产生不同意见。
因此,西方选择通过大量的体育设施建设、职业俱乐部方式、商业赞助,以及非营利性体育组织的发展模式,在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环境下,如老美是个橄榄型社会,高收入阶层占10~15%人口,中产阶层占比60~70%人口。中等以上收入群体达到了70~80%,而这种中产阶层以上的家庭基本上可以满足初级时期的体育竞技和爱好的费用开支,这样等同于让大部分人享有体育运动的发展机会和能力发挥的一种社会资源共享下的合理模式。
我们的体育运动支出虽然费用较大,可这正是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让竞技场成果四海飘扬。在一盘棋下每年的投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想来也是很多人希望知道的。在世界竞技舞台上金牌数量一直保持着跟老美旗鼓相当,在亚洲更是无人能匹敌。
从总局的2023年预算的数据是105.54亿元,彩票公益金每年至少也有70~80亿元,最多的应该还是各级地方财政投入,保守估计不会低于总局开支的3倍(大约在500亿元)。每年的投入巨大,成绩也是可喜。

竞技体育
体育运动的本身不是仅仅为了在比赛上获得金牌银牌,而是让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行列来。在加强运动员投入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建设普通居民的体育设施和运动场所,真正让大家观看体育比赛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体育运动中。
目前特别是小区里、公园内的运动设施比较丰富,甚至在我们农村老家也是设置有活动室、篮球场、棋牌桌和健身区等活动场所,但专业的竞技体育实施还是集中在专业机构和高校内为主。
另外,如今社会上年轻人严重依赖手机,缺少体育运动,甚至不愿多思多想,整体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持续上升。竞技体育不仅仅是让大家坐在电视机旁或手机上的看客,而是要努力成为实实在在的体育竞技参与者,通过强身健体来提升全民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
西方在自然生长模式中渗透着部分项目采用集中力量的思路,我们也在寻求更多体育项目的自然长大尝试。西方看到我们在一盘棋下成绩斐然,有的更是眼红不止。西方的自费模式导致体育资源向富裕阶层倾斜,使得低收入家庭的天才少年难以承担某些昂贵项目的早期费用,造成社会不合理。这也不得不让西方进行反思和提出应对策略。
例如,前些年英国为备战奥运会,大幅增加了对精英体育的政府拨款和彩票基金投入,并在自行车、赛艇等项目上采用一盘棋模式而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且,如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设有体育学院,对重点项目的潜力新星进行集中资助和培训。
我们也同时在吸取西方的自然生长模式。例如,其一,在网球、高尔夫、赛车(如F4、拉力赛)、马术、拳击(职业领域)等职业化程度高、商业化运作成熟的项目采用了自费方式;其二,羽毛球、乒乓球部分青少年运动员在俱乐部训练、参加国内低级别赛事时需自费,当然,总局训练依然由总局承担;其三,在游泳、田径等非总局运动员参加国际公开赛、商业赛事时也有自费;其四,在滑板、冲浪、攀岩、击剑、帆船、射箭、电子竞技等大部分要由运动员承担相应费用。
随着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运动场所的普及化,个人自费参与体育训练和比赛的项目还会更多,也会逐步回归到总控提供所有民众享受公平的体育设施,只针对少数难以实现普及化的项目采用一盘棋的培养模式。更多的采用个人自费自然生长方式,不能把总局的钱花在个人身上成为理所当然。要形成全面提升、培训,全民积极参与的自由竞争方式。

体育竞技
无论是西方的自然生长方式,还是我们的一盘棋策略。其核心还是在于体现是否合理和合乎各地要求。我们没有西方那样经过数十年的体育基础建设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学和高校有着完善和高水准的专业人才和训练设置,以及职业化、专业化的推广水平。
目前由于我们教育资源和体育设施不均衡,在难以很快实现有效的家自理的体育晋升体系,需更多的采用一盘棋的培训方式。你认为哪种模式好?未来的发展趋势会如何?可以在评论区里更多的讨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联合早报 - 享誉新加坡与国际的权威中文新闻媒体  

GMT+8, 2025-11-18 01:11 , Processed in 1.9789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